[1]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 2001,20(6):645~652.
[2] 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等.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地理学报, 2006,61(6):624~632.
[3] 刘纪远,张增祥,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1~12.
[4] Deng Xiangzheng, Huang Jikun, Scott Rozelle, et al.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2006,23:372~384.
[5] Eles C W O,Blackie J R. Land-use changes in the Balquhidder catchments simulated by a daily stream flow model. Journal of Hydrology, 1993,145(34):315~336.
[6]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等.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地理研究,2004,23(2):147~156.
[7] 黄方,刘湘南,刘权,等.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水土保持通报, 2004,26(6):18~21.
[8] 喻峰,李晓兵,王宏,等.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地理学报, 2006,61(6):645~653.
[9] 蒋勇军,袁道先,章程,等.典型岩溶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地理学报, 2005,60(5):751~760.
[10] 万军,蔡运龙, 等.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地理科学,2004,24(5):573~579.
[11] 李晓军,李取生.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盐渍化效应研究——以大安市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88~92.
[12] 何易平,马泽忠,谢洪,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山地灾害敏感性分析——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为例.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4):177~181.
[13] 梁国付,丁圣彦.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地理学报,2005,60(4):665~672.
[14] 孙武,李保生.近40年坝上后山地区沙漠化因子主分量的耦合波动.地理研究,2002,21(3):391~398.
[15] 李惠娣,杨琦,聂振龙,等.脆弱生态环境对干旱区采矿的响应与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30~35.
[16] 李生宇,雷加强.草方格沙障的生态恢复作用——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油田公路扰动带为例.干旱区研究,2003,20(1):7~10.
[17] 董智,李红丽,孙保平,等.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其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响应.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增刊):269~275.
[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9] 申元村, 梅成瑞,等."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2~123.
[20] 盐池县统计局.盐池县1991-2000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银川,2001.
[21] 亢庆,张增祥,王长有,等.艾比湖绿洲农业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盐碱化影响的遥感应用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2006,22(2):73~78.
[22] 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04~305.
[23] 王青.城市形态空间演变定量研究初探-以太原市为例.经济地理, 2002,22(3):339~341.
[24] 余世孝,郭栎.山东泰山地区景观结构变化及其分形分析.生态学报, 2005,25(1):129~134.
[25] 蒋齐,戴秀章,李生宝,等.宁夏盐池县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以盐池柳杨堡实验示范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3):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