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一星,许海波.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的建议.统计研究,2002,(4):44~47.
[2] Zhou Y X, Ma L J C.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s: Reconstructing comparable time-series data based on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 China Quarterly, 2003,173:184~204.
[3] 沈建法.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地理学报,2005,60(4):607~614.
[4] 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1986,(3):8~22.
[5] 刘盛和.中国城镇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1):530~535.
[6]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
[7] 李郇.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地理研究,2005,24(3):421~431.
[8] 陈彦光.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地理研究,2004,23(3):301~311.
[9] 李若建,就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74~79.
[10] 张复明,景普秋.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21~126.
[11]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12] 朱莉芬,黄季熴.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2):137~145.
[13]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 郭鸿懋.略论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城市,2004,(6):3.
[15] Ma L J C,Fan M. Urbanization from below:The growth of towns in Jiangsu, China. Urban Studies, 1994, 31(10):1625~1645.
[16] 冯健.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模式与战略—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地理研究,2005,24(5):811~821.
[17] 冯健,刘玉.多层次城镇化:城乡发展的综合视角及实证分析.地理研究,2007,26(6):1197~1208.
[18] 周一星,于海波.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城市规划,2004,28(6):49~55.
[19] 周一星,于海波.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二).城市规划,2004,28(8):33~42.
[20] 刘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区域特性与矛盾差异.城市规划学刊,2007,(2):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