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rney Cohen.Urban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current trends and a caution regarding existing forecasts.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1):23~51.
[2] 刘盛和, 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533~540.
[3] Martin Herold, Helen Couclelis, Keith Clarke.The role of spatial metrics in th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5, 29(4):369~399.
[4] 田光进, 刘纪远, 庄大方, 等.基于遥感与GIS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时空特征.第四纪研究, 2003,23(4):421~427.
[5] Weber C Puissant A Urbanization pressure and modeling of urban growth: Example of the Tunis metropolitan area.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6(3):341~352.
[6] 宗跃光, 王蓉, 汪成刚, 等.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潜力—限制性分析——以大连城市化区为例.地理研究, 2007, 26(6):1117~1127.
[7] 刘彦随, 彭留英, 陈玉福.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及其生态效应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1):175~178.
[8]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动态与生态效应变化——以榆阳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5, 28(3):352~356.
[9] 吕昌河, 贾克敬, 冉圣宏, 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地理研究, 2007,26(2):249~257.
[10] 喻峰, 李晓兵, 王宏, 等.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地理学报, 2006, 61(6):645~653.
[11] 蒋勇军, 袁道先, 章程, 等.典型岩溶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地理学报, 2005, 60 (5):751~760.
[12] 吕晓芳, 王仰麟, 张镱锂, 等.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沙漠化响应——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地理研究, 2007, 26(6):1157~1166.
[13] 李晓兵, 陈云浩, 王宏, 等.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区域分异规律.地理科学, 2004, 24(3):271~275.
[14] 万荣荣, 杨桂山.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3):298~303.
[15] 索安宁, 巨天珍, 熊友才, 等.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与驱动力的关系.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 (6):75~80.
[16]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资源科学,1999, 21(5):19~25.
[17] 郑袁明, 罗金发, 陈同斌, 等.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镉含量特征.地理研究, 2005, 24(4):542~548.
[18] 史培军, 刘宝元, 张科利, 等.土壤侵蚀过程与模型研究.资源科学, 1999, 21(5):9~18.
[19] 龚建周, 夏北成.1990年以来广州市土地覆被景观时空梯度分异.地理学报, 2007, 62(2):181~190.
[20] 白艳莹,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等.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资源科学, 2003, 25(6):31~37.
[21] 周峰, 濮励杰, 彭补拙.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3):392~400.
[22] 谭永忠, 吴次芳.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分异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1):112~117.
[23] 陈彦光, 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 2001, 20 (2):146~152.
[24]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地理学报, 1999, 54(3):241~246.
[25] 虞孝感, 陈雯.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以苏锡常为例.城市问题, 1995, 1: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