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7~14.
[2] 刘耀彬,陈志.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679~684.
[3] 王青华,陈棣.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波动与粮食安全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3):92~94.
[4] 张剑雄.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78~82.
[5] 徐芳,蒋少龙.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农村经济,2007,(11):16~19.
[6] 邹凤羽.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农村经济,2005,(9):7~9.
[7] 周小萍,陈百明,汪鹏.中国未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34~140.
[8] 王铮,郑一萍.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地理研究,2001,20(3):282~289.
[9] Huang J,Rozelle S.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853~864.
[10] Johnson D Gale. Agriculture adjustment in China: Problem and prospect.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6:70~77.
[11] 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23~26.
[12] 邓群钊,贾仁安,梁英培.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不相容"问题的实证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1):105~109.
[13] 袁璋,许越先,吴凯.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地位及可持续发展的初步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06,(4):63~67.
[14] 周慧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5.
[15]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8~340.
[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29.
[17] 陈元,郑新立,刘克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思路与研究对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62~63.
[18] 尹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3,24(10):4~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