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成权,林海,等 主编.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8.
[2] 刘纪远,张增祥,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1~12.
[3] 刘成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4] 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5,3(1): 77~79.
[5] 何炳棣.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
[6]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 279;281~283.
[7] 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上海:学林出版杜,1999.109.
[8]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90~504.
[9] 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乙亥条;卷119万历九年十二月已亥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校印本.
[10]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3.
[11] 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2):25~37.
[12] 赵赟.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安徽史学,2003,(5):83~89.
[13] 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158~192.
[14] 卜凯 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3~24.
[15]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49.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51.
[16] 安徽通志馆编纂.安徽通志稿.(大事记).1934.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17] 曾国藩.豁免皖省钱漕粮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21).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本.
[18] 葛庆华.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1853~1911.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9~47.
[19] 乾隆朝内府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35户部:田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姚锡光.吏皖存牍.(卷上).光绪34年(1908)铅印本.
[21] 石国柱,楼文钊修,许承尧 纂.歙县志.(卷3食货志:赋役).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22] 张其浚修,江克让,等纂.全椒县志.(卷5食货志:实业).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23] 安徽省旌德县社会调查报告书.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二月.
[24] 马新贻.马端敏公奏议.(卷7招垦荒田酌议办理章程折).光绪甲午(1894)冬月闽浙督署校刊.
[25] 赵赟.技术误差:折亩及其距离衰减规律研究:明清土地数据重建的可行性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3):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