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百平.数字山地垂直带谱及其体系的探索. 山地学报, 2002, 20(6):660~665.
[2] 许娟, 张百平, 朱运海,等. 阿尔金山—祁连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及地学分析. 地理研究, 2006, 25(6):977~984.
[3] 武吉华, 张绅, 江源,等. 植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9~188.
[4] 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9~116.
[5] 白光润. 地理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6] Troll C, ed. Geoecology of the High-mountain Regions of Eurasia.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1972.264~275.
[7] Boyce Richard L. Fuzzy set ordination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on a mountain in Vermont, USA.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998, (9):191~200.
[8] Hegazy A K, El-Demerdash M A. Vegetati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floristic relation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south-west Saudi Arabi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1998, 38:3~13.
[9] Jafari M, Zare Chahouki M A, Tavili A, et al.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types in Poshtkouh rangelands of Yazd Province (Ira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 56:627~641.
[10] 彭补拙, 陈浮. 中国山地垂直自然带研究的进展. 地理科学, 1999, 19(4):303~308.
[11] 刘华训. 我国山地植被的分布规律. 地理学报, 1981, 36(3):267~279.
[12]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738~745.
[13] 植被生态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植被生态学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77~92.
[14] 钱家驹. 如何划分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带.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3, (2):27~32.
[15] 李渤生. 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垂直带谱. 山地学报, 1984, 2(3):174~181.
[16] 张金屯, 张峰, 上官铁梁. 中条山植被垂直带谱再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20(1):76~79.
[17] 刘建中, 奚为民. 雾灵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规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18(1):95~103.
[18] 岳明, 党高弟, 辜天琪.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及其与邻近地区的比较.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 18(5):375~382.
[19] 沈泽昊, 方精云, 刘增力,等. 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谱的物种多样性格局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6):721~732.
[20] 卜兆君, 王升忠, 郎惠卿. 黄泥河自然保护区老白山南坡植被垂直带谱及其特点. 山地学报, 2003, 21(1):80~84.
[21] 唐志尧, 柯金虎. 秦岭牛背梁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04, 12 (1):108~114.
[22] 刘秋锋, 康慕谊, 刘全儒. 中条山混沟地区森林乔木种的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 (3):383~391.
[23] 张宝财, 张华, 祝业平,等. 辽宁老秃顶子南坡植物生活型谱及其海拔变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30(4):499~502.
[24] 李绍泉, 郭长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研究. 河北林果研究, 2003, 18(2):131~135.
[25] 方精云, 沈泽昊, 唐志尧, 王志恒."中国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计划"及若干技术规范. 生物多样性, 2004, 12(1):5~9.
[26] 刘增力, 郑成洋, 方精云. 河北小五台山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变化. 生物多样性, 2004, 12(1):137~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