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132~138.
[3]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地理学报,1998, 53(5):170~178.
[4]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城市规划, 1999, 23(12):8~12.
[5]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9~14.
[6] 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人文地理, 2004,19(2):1~5.
[7] 薛凤旋,杨春.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地理学报,1997, 52(3):193~206.
[8]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上而下城市化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54(2):106~114.
[9] Zhang K H, Song 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14(4):386~400.
[10] 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1986,41(1):8~22.
[11] 沈建法. 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 地理学报, 2005, 60 (4) : 607~614.
[12] 刘盛和,蒋芳,张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人口研究, 2007,31(3):8~19.
[13] 陈洋,李郇,许学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07,27(2): 142~148.
[14] 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8,27(1):13~22.
[15]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16] 周一星. 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人口与经济,1982,( 1):246~253.
[17]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8] Henderson J V. 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2000, No.7503.
[19] Moomaw Ronald L, Ali M Shatter.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6,4(1):13~37.
[20]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增订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1] H.钱纳里, M.赛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2] 李青,陶阳.对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的纵向考察.城市问题, 1999,87:34~39.
[23] 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地理科学,2003, 23(6):641~649.
[24]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中国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省际差异.地理学报,2003,58(6):937~946.
[25] 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26] 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
[27]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