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多样性》编辑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1995,3(1): 53~57.
[2] Dasmann R 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Oldfield M. and Alcorn J.(eds. ).Biodiversity: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Eco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Boulder, San Francisco, Oxford, 1995. 9~15.
[3]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4] 连鹏灵,方修琦,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地理研究,2001,20(5):623~628.
[5] 刀志灵,龙春林,刘怡涛.云南高黎贡山怒族对植物传统利用的初步研究.生物多样性,2003,11(3):231~239.
[6] 艾怀森.高黎贡山地区的僳僳族狩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9,11(1):75~80.
[7] 艾怀森,周鸿.云南高黎贡山神山森林及其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学杂志,2003,22(2):92~96.
[8] 许再富,刘宏茂.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1995,3(3):174~179.
[9] 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学杂志,1992,11(2):41~43.
[10] 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等.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广西植物,2001,21(2):173~176.
[11] 龙春林,张方玉,裴盛基,等.云南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7(3):245~249.
[12] 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生态学报,2000a,11(4):489~492.
[13] 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云南楚雄彝族植物崇拜的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2000b,8(1):130~136.
[14] 邹莉,谢宗强,欧晓昆.云南省香格里拉大峡谷藏族神山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生物多样性,2005,13(1):51~57.
[15] 白兴发.论少数民族禁忌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62~65.
[16] 张民.试探侗族形成.贵州民族研究,1994,(2):95~104.
[17] 吴廷栋.侗族是百越一支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贵州民族研究,1993,(2):66~74.
[18] 石开忠. 新中国成立后五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的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00~104.
[19] 冯祖贻,等.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0] 刘芝岚.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 杨昌岩,裴朝锡,龙春林.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22] 杨昌岩,曲亮成,扬华枝.侗乡民俗与自然保护.植物杂志,1996,(2):7~8.
[23] 何丽芳,黎玉才.侗族传统文化的环境价值观.湖南林业科技,2004,31(4):58~59.
[24] 李本书,王海峰.现代生存论语境下民族禁忌的生态伦理价值.伦理学研究,2005,(6):72~75.
[2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 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2~13.
[26] 国家统计局.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7]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 2005年贵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8] 廖臻瑞,王月琴,刘文锋.贵州省黔东南州耕地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 1999,(5):53~56.
[29] 童绍玉.云南稻作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地理,2002,22(1):92~96.
[30] 卡纳(英).人类的性崇拜.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28.
[31] 朱吉英.侗族传统文化中的日崇拜.民族论坛,2006,(2):42~43.
[32] 杨保愿.侗族蜘蛛崇拜文化.民族艺术,1997,(2):41~50.
[33] 胡立耕,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下).楚雄师专学报,2001,16(2):36~43.
[34] 吴景军.爱鸟护鸟的民族——侗族.民俗研究,2000,(1):137~139.
[35] 游修龄.龙和稻文化.中国稻米,1994,(2):35~38.
[36] 李子贤,胡立耕.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化.楚雄师专学报,2000,15(1):65~76.
[37] 吴佺新.从民俗学角度看侗族渔业.农业考古,1988,(2):278~281.
[38] 陈维刚.广西侗族的鱼图腾崇拜.广西民族研究,1990,(4):60~62.
[39] 郑阿财.从越南北宁"祭井"论民俗中的水资源文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60~65.
[40]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天柱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21~122.
[41] 杨玉林.侗乡风情.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271~274.
[4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67.
[43]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编.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145~147.
[44] 潘盛之.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1,(1):9~14.
[45] 古开弼.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及其形成机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0~48.
[46] 胡金林.中国农林蜘蛛.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482.
[47] 吴进才.稻田三种捕食性天敌与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研究.生态学报,1991,10(3):10~14.
[48] 汪华.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及保护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07,(10):58~59.
[49] 王智,宋大祥,朱明生.低剂量农药对稻田蜘蛛生态位及控虫效能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278~282.
[50] 刘元复.农田的忠诚卫士——青蛙.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6,(5):46~47.
[51] 辜永河,聂捷夫.贵阳地区菜地内中华大蟾蜍食性分析及捕食观察.动物学杂志,1985,(2):9~12.
[52] 姚玉领,张长普,孔德琦,等.灰椋鸟繁殖习性及其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山东林业科技,2006,(3):46~48.
[53] 张文丽,王佰彦,张永海.益鸟招引对森林害虫的控制.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1):20~21.
[54] 石开忠.侗族传统聚落观念与环境的交融.思想战线,1998,(11):6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