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社会科学家,1999,14(5):19~22.
[2] 朱应皋,万绪才.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研究——全球旅游12强(国)实例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12~17.
[3] 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文地理,2005,(1):53~56.
[4] 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旅游学刊,2007,22(2):13~17.
[5] 黄耀丽,李凡,郑坚强,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6] 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7] 吴军.突发事件影响下的区域旅游竞争力——以山东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26(S2):38~43.
[8] 万先进,梁圣荣.区域旅游竞争力初探——以湖北省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88~93.
[9] 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人文地理,2006,(3):78~82.
[10] 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各地市实例分析.经济地理,2001,21(3):355~358.
[11] 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旅游学刊,2002,(1):44~48.
[12]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旅游学刊,2003,18(3):39~42.
[13] 郭舒,曹宁.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9):138~140.
[14] 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6.
[15] 张显春.产业组织优化与我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财会研究,2005,(2):57~59.
[16]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1997,17(1):63~69.
[17] 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资源科学,2004,26(4):72~77.
[18] 杨秀平,翁钢民,赵本谦.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及预警研究.经济与管理,2005,19(6):76~78.
[19] Ritchie J R B, Crouch G I.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A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1):1~7.
[20] 里奇·史劳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李天元,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11~141.
[21] 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9~175.
[22]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23] 张广海,李雪.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24] 余丹林,毛汉英,高群.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地理研究,2003,22(2):201~210.
[25] 张广海,李雪.我国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模式分析.商业研究, 2006,(14): 174~178.
[26] 梁文生.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探讨.理论学习,2005,(1):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