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培军, 宫鹏, 李晓兵,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地理研究, 2001, 20(6): 645~652.
[3] 刘彦随, 陈百明. 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地理研究, 2002, 21(3):324~330.
[4] 卞正富,翟广忠. 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5] 张发旺,侯新伟,韩占涛.煤炭开发引起水土环境演化及其调控技术.地球学报,2001,22(4):345~350.
[6] 张发旺,周俊业,侯新伟,等.神府矿区煤炭开发面临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地球学报,2002,23(Sup):59~64.
[7] 黎夏,叶嘉安,刘小平,等.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王艳,姚吉利,宋振柏. 基于改进CA的矿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预测. 金属矿山, 2007,(10): 81~84.
[9] 韩玲玲,何政伟,唐菊兴,等.基于CA的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动态模拟方法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32~35.
[10] 刘妙龙, 陈鹏. 基于元胞自动机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城市模拟原型模型.地理科学,2006,26(3):292~298.
[11] 张新长,梁金成.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2):121~125.
[12] 李永峰.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测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13] 黎夏,叶嘉安. 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 地理研究, 2005,24(1):19~27.
[14] Bryan C P, Daniel G B, Bradley A S, et al.Using neural networks and GIS to forecast land use changes: A land transformation model.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2,26:553~575.
[15] 杨青生,黎夏.基于遗传算法自动获取CA模型的参数——以东莞市城市发展模拟为例.地理研究.2007,26(2):229~237.
[16] Herold M, Goldstein N, Clarke K C. The spatio-temporal form of urban growth: Measurement analysis and model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6(3): 286~302.
[17] 王行风,韩宝平,汪云甲,等.基于遥感的煤矿区景观生态分类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6(5):47~50.
[18] 傅梅臣,胡振琪. 煤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演变及其控制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19] 梁留科,常江,吴次芳,等.德国煤矿区景观生态重建/土地复垦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地理,2002,22(6):711~715.
[20] 汪云甲.数字矿山和矿区绿色开发.科技导报,2004,(6):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