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 H, Reynolds J F. On defini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heterogeneity. Oikos, 1995, 73(2): 280~284.
[2] 马荣华,浦英霞,马晓冬. 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哈滨,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6): 651~657.
[4] 马晓冬.基于ESDA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与过程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1~54.
[5] 郭志仪,曹建云.甘肃省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分析.西北人口, 2003, 24(3):13~15.
[6] 周春山,罗彦,朱红.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人口研究, 2005, 29(2): 56~61.
[7] 周春山,罗彦,陈素素.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间演化分析.地理科学,2004, 24(6):641~647.
[8]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11(6): 1~7.
[9] 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16(5): 83~87.
[10] 杨芸,祝龙彪.上海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5): 99~101.
[11] 张果,厉红兰.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7(34): 414~418.
[12] 宋旭光,王远林.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收敛性分析.中国人口科学, 2005, (4): 54~58.
[13]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地理研究, 2002, 21(5): 635~646.
[14]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 2004, 23(1): 97~103.
[15] Yue T X, Wang Y A, Chen S P,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04, 25(2): 141~163.
[16] Wang F H,Zhou Y X.Modelling urban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Beijing 1982~90: Suburbanisation and its causes. Urban Studies, 1999,36(2): 271~287.
[17] 袁长丰,刘德钦,崔先国.基于人口GIS的北京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分析.测绘科学, 2004,29(4): 40~42.
[18] Giudici P. Applied Data Mining Statistical Mathods Business and Industry.袁方等译,实用数据挖掘.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19]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地理学报, 2004, 59(6):803~810.
[20] 冷疏影,宋长青.中国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地理学报, 2005, 60(4): 553~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