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长虹,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地理研究, 2006,25(2):222~232.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 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99~315.
[3] 朱英明,于念文.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31~33.
[4] 张虹鸥,叶玉瑶,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23(6):53~56.
[5] 曹红阳,王士君. 关于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分析. 人文地理, 2007,22(2):81~86.
[6] 李桢业,金银花. 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城市流-基于长江干流30城市外向型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 2006,(3): 28~33.
[7] 李桢业,金银花. 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3):117~122.
[8] 陶修华,曹荣林,等. 基于城市流分析的城市联系强度探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河南科学,2007,25(1): 152~156.
[9] 刘承良,李江敏,张红. 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 2007,(6): 30~37.
[10] 周一星,张莉,等. 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20(4):1~5.
[11] Christaller W. Central Place in Southern Germany .Translated by Baskin C W, Englewood Cliffs. NJ and London: Prentice Hall, 1966.
[12] 周一星,张莉.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地理学报, 2003,58 (2):271~284.
[13] 俞勇军,陆玉麒.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经济地理,2005,25(3):352~357.
[14] 王茂军,张学霞,等. 近50年来山东城市体系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05,24(3):432~442.
[15] 周一星,胡智勇. 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 地理研究,2003,21 (3) :276~286.
[16] 薛俊菲. 基于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 地理研究, 2008,27(1):23~32.
[17] Du Guoqing. Using GIS for analysis of urban system. GeoJournal, 2001 ,52 :213~221.
[18] 杜国庆.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ase study of China.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2 (3):225~241.
[19] 顾朝林,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地理研究,2008,27(1):1~12.
[20] Dematteis G.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the Italian urban system. GeoJournal, 1997, 43: 331~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