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51 (6) :553~557.
[2]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3] 摆万奇.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12~116.
[4] Kombe W J. Land use dynamics in peri-urban area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he urban growth and form: The case of Dar es Salaam,Tanzania.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5,29:113~135.
[5] 赵晶,徐建华,梅安新,等.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地理研究,2004,23(2):137~146.
[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
[7]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等.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地理研究,2001,20(6):679~687.
[8]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040.
[9] Verburg P H,Veldkamp T A,Bouma J.Land use change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case of Java.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9,9:303~312.
[10] 李爱农,周万村,江晓波.岷江上游近30年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变化的图形信息分析.山地学报,2005,23(2):241~247.
[11] 邱扬,傅伯杰,王军,等.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20~29.
[12] 罗宏,杨志峰. 峡谷暖区农业地形气候垂直分层及其农业发展战略.地理研究,1999,18(4):407~412.
[13] 周万村.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1):15~22.
[14] 刁承泰,吕韬,陈敏,等.重庆市地貌特点与城市用地.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35~40.
[15] 朱虹,明庆忠.中国城市地貌特点与利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3):413~418.
[16]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92~96.
[17] 万军,蔡运龙,张惠远,等.贵州省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土壤侵蚀效应研究.地理科学,2004,24(5):573~579.
[18] 阎守邕,黄丽芳,魏成阶,等.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海南岛的应用. 地理研究,2001,20(6):723~730.
[19]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7.
[20]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533~540.
[21]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深圳地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
[22] 赵燕箐,唐本军,蒋朝晖,等.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3.7.
[23] 吴传均,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