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升忠.陆地地貌的空间尺度与格局.地理教学,2007, (2):4~6.
[2] 韩恒悦,米丰收,刘海云.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新构造运动.地震研究,2001, 24(3): 251~257.
[3] 袁国强.桐柏大别山区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 9(7): 69~72.
[4] 万晔,韩添丁,段昌群, 等.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冰川冻土,2005, 27(2): 241~248.
[5] 莫申国.基于DEM的秦岭数字地貌格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8~14.
[6] 刘海江,柴慧霞,程维明,等.基于遥感的中国北方风沙地貌类型分析.地理研究,2008, 27(1): 109~ 118.
[7] 李四光.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地貌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2.
[9] 齐德利,于蓉,张忍顺,等.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地理学报,2005, 60(1): 41~52.
[10] 柴慧霞,周成虎,陈曦,等.基于地理格网的新疆地貌区划方法与实现.地理研究,2008, 27(3): 481~ 492.
[11] 白占国.从地貌空间结构特征预测土壤侵蚀的研究——以神府、东胜煤田区为例.中国水土保持, 1993, 12: 23~25.
[12] 单鹏飞.宁夏地貌格局与咸苦水、高氟潜水分布规律的系统分析.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4): 63~68.
[13] 许林书,张洪岩,李琦.小流域地貌结构与农林牧综合发展关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 95~101.
[14] 王随继.无定河流域不同地貌区水沙过程对比.地理研究,2007, 26(3): 508~ 517.
[15] 叶青超.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发育模式.地理学报,1982, 37(4): 349~363.
[16] 周特先,王利,曹明志.宁夏构造地貌格局及其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5, 40(3): 215~224.
[17] 邵时雄,郭盛乔,韩书华.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地理学报,1989, 44(3): 314~322.
[18] 张祖陆.沂沭断裂带构造地貌格局及其形成与演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 5(4): 74~79.
[19] 刁承秦.四川地貌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研制四川省1 ∶ 1 000 000地貌图的体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16(3): 384~388.
[20] 张国庆,田明中,郭福生,等.江西省丹霞地貌的空间格局及地学背景.资源与产业,2007, 9(4): 27~30.
[21] 林畅松,杨海军,刘景彦,等.塔里木早古生代原盆地古隆起地貌和古地理格局与地层圈闭发育分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2):189~197.
[22]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等.新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8.
[23] 袁方策,毛德华,杨发相,等.新疆地貌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8.
[24] 周成虎.地貌学辞典.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5]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6] 中国1 ∶ 100万地貌制图编辑委员会.中国1 ∶ 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