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良镛, 周干峙, 林志群. 中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城市出版社, 1994.
[2]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
[3] 尹稚. 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建设的方法论思维. 城市规划, 1999, 23(6): 10~14.
[4] 李王鸣, 陈晓平, 陈怡平, 等. 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与客观评价. 浙江经济,1999,(7):48~49.
[5] 李雪铭, 姜斌.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75~78.
[6] 宁越敏, 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城市规划,1999,23(6): 15~20.
[7] 李王鸣,叶信岳.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经济地理, 1999, 19(2):38~43.
[8] 李雪铭,姜斌.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129~131.
[9] 王茂军,张学霞,张文忠. 大连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结构——基于面源模型的分析. 地理研究, 2002,21(6):87~96.
[10]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等.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3, 18(2):77~81.
[11] 张文忠,刘旺,孟斌,等.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地理学报, 2005, 60(1):115~121.
[12] 袁跃.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经济科学,2005, (4):126~128.
[13] 李丽萍,郭宝华. 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 城市发展研究,2006, 2(13):76~80.
[14]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地理科学,2007,27 (1):17~23.
[15] 张文忠,尹卫红,张景秋,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 张文忠.宜居北京评价的实证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07,(1):25~30.
[17] Tobler W A.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1970, 46(2): 234~240.
[18] Cliff A, Ord J.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ion, London,1973.
[19] Cliff A, Ord J. Spatial processe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Pion, London,1981.
[20] 王劲峰,李连发,葛咏,等.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理论体系探讨.地理学报, 2000, 55(1):92~103.
[21] Matheron G. Kriging , or polynomial interpolation procedures. Canadian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Bulletin, 1967, 60: 1041~1045.
[22] 周一星, 孟延春. 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3] 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地理研究,2003,22(4):465~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