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09, Vol. 28 ›› Issue (6): 1464-1475.doi: 10.11821/yj2009060003
王成金
收稿日期:
2009-02-08
修回日期:
2009-06-21
出版日期:
2009-11-25
发布日期:
2009-11-25
作者简介:
王成金(1975-),男,山东沂水人,博士。主要从事交通地理研究。E-mail:cjwang@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5、40635026);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KZCXZ-YW-Q10-4-1)
WANG Cheng-jin
Received:
2009-02-08
Revised:
2009-06-21
Online:
2009-11-25
Published:
2009-11-25
Supported b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045、40635026);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KZCXZ-YW-Q10-4-1)
摘要:
交通流是节点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流场的空间属性,反映了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流场研究的评述,本文介绍了空间流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构筑了其空间识别模型,即因子分析R型和Q型模型,设计了其研究步骤、参数设置和软件操作。基于该模型,以1990和2006年铁路客流为例,对中国交通流的空间流场即集聚场和扩散场进行识别,重点是集散场的数量结构、场核和覆盖范围及变化特征;然后构筑指标体系对集散场的等级结构进行判断,认为中国交通流形成了四个层级的集散场;同时将集散场落到空间以剖析地域结构,发现集聚场和扩散场有明显的省会交流圈和省域限制的空间规律,两者有空间耦合性和空间稳定性,其中上海和广州集散场的地位日益提高。通过铁路客流的空间流场分析,揭示了中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可为未来铁路建设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相关借鉴。
王成金. 城际交通流空间流场的甄别方法及实证——以中国铁路客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6): 1464-1475.
WANG Cheng-jin. Research method of inter-urban traffic flow fields: A case study of railway passenger flow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6): 1464-1475.
|
[1] | 柯文前,陈伟,杨青. 基于高速公路流的区域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9): 1832-1847. |
[2] | 陈伟, 修春亮, 柯文前, 俞肇元, 魏冶. 多元交通流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层级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073-2083. |
[3] | 周蕾, 杨山, 臧磊. 经济体制转轨下的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响应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8): 1489-1502. |
[4] | 湛东升, 孟斌, 张文忠. 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J]. 地理研究, 2014, 33(2): 336-348. |
[5] | 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魏颖. 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 2012, 31(2): 257-268. |
[6] |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及其变化——基于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70-1982. |
[7] | 赵群毅, 谢从朴, 王茂军, 薛金鑫, 刘芳君, 李 凌.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401-1413. |
[8] | 徐 旳, 汪 珠, 朱喜钢, 李 唯. 南京城市社会区空间结构——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因子生态分析[J]. 地理研究, 2009, 28(2): 484-498. |
[9] | 曹广忠, 王纯洁, 齐元静. 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08, 27(6): 1399-1406. |
[10] | 李 倢. 基于因子分析的三大都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发展优势 ——对城市竞争力排序的商榷[J]. 地理研究, 2008, 27(3): 659-671. |
[11] | 王茂军, 申玉铭, 高宜程. 民国时期山东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基于洋货空间流通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07, 26(6): 1221-1232. |
[12] | 乔家君, 李小建.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J]. 地理研究, 2006, 25(2): 213-221. |
[13] | 薛德升, 曹小曙, 曹丰林. 山区资源型大城市社区分类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6, 25(1): 141-150. |
[14] | 章锦河, 张捷, 李娜, 梁琳, 刘泽华.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 地理研究, 2005, 24(2): 293-303. |
[15] | 周春山, 陈素素, 罗彦.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J]. 地理研究, 2005, 24(1): 77-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