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秉维. 自然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 地理学报,1960,26(3):149~154.
[2] 郑度,等. 自然地理系统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6.
[3] 赵松乔. 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见: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5.
[4] 赵松乔.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和制图,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28.
[5] 赵松乔,申元村. 全国1∶100万及重点省区1∶20万土地类型图的土地分类系统(草案). 自然资源,1980,(3):13~24.
[6] 陈传康,郑度,申元村. 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 地理学报,1994,49(增刊): 684~690.
[7] 郑度,等.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0~27.
[8] 刘闯. 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 地理学报,1985,40(3):256~263.
[9] 刘闯. 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支持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1~9.
[10] 申元村,等. 土地类型结构与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地理研究,1983,2(4):11~22.
[11] 蔡运龙. 土地结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地理学报,1992,47(2):146~156.
[12] 申元村. 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宁夏甘肃干旱区为例. 地理学报,1992,47(6):490~498.
[13] 傅伯杰.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地理研究,1989,8(3):53~60.
[14] 申元村,任洪林,吴绍洪. 青海省土地类型结构的区域差异与综合自然区划.地理集刊(第2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1~38.
[15] 刘胤汉. 延安地区的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延安地区地理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6] 傅伯杰,等. 黄土高原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理学报,1999,54(3):241~246.
[17] 赵松乔,等. 近三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进展. 地理学报,1979,34(3): 187~199.
[18] 戴旭,等. 京津地区土地类型研究,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3~121.
[19] 徐冠华."三北"防护林地区再生资源遥感的理论及其技术应用. 北京:林业出版社,1992.11~279.
[20]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21] 王一谋."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再生资源遥感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99~154.
[22] 赵桂久,刘燕华.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论文集(第一集).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90.
[23] 景贵和. 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 地理学报,1986,41(1):1~7.
[24] 张百平,等. 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基础与初步框架.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1~7.
[25] 申元村.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合理用地布局的探讨——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 6(2): 1~7.
[26] 刘卓澄,等. 青海省海东地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土地资源评价研究. 见:王一谋主编."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06~111.
[27] 喻春龙. 滁州市城区过流性空闲土地类型及利用. 当代建设,2002,(5):27.
[28] 申元村,张永涛. 西北原油长输管线工程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区域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90~197.
[29] 潘文灿.我国西部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11):23~27.
[30] 陈星,周成虎.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6):8~20.
[31] 胡双熙,申元村,刘卓澄. 甘青宁类型区土地资源评价的限制性因素及其指标界线的选择,见:王一谋主编."三北"防护林甘青宁类型区再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85~90.
[32] 樊自立. 新疆土地开发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218.
[33] 朱俊凤,朱震达,等. 中国沙漠化防治.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52~228.
[34] 曹银贵,等.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类型变化研究. 西北科学院学报,2007,22(2):44~48.
[35]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委会.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制图规范. 北京:测绘出版社,1986.1~68.
[36] 刘胤汉.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 地理研究,1987,6(4):45~53.
[37] 史培军,等. 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6.
[38] 李恒鹏,等. 基于SOFM和专家分类的土地类型遥感分类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9] 杨世清.基土于GIS的地类型系列数字成果图的制图综合. 矿山测量,2005,(1): 1~10.
[40] 林超. 国外土地类型研究的发展,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9~42.
[41] Christian C S, Stewart G A. Methodology of integrated surveys: Aerial Surveys and Integrated Surveys. Proc. Touluase Conference. UNESCO,1968.
[42] 蔡运龙. 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 地理研究,2010,29(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