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lonso W. Location and Land Use: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 宁越敏. 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 城市规划, 2006, 30(S1):44~45.
[3]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基于GIS的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经济地理, 2003, 23(1):70~73.
[4] 周国华,贺艳华.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06, 61(11):1171~1180.
[5] 韦亚平,赵民,肖莹光. 广州市多中心有序的紧凑型空间系统. 城市规划学刊, 2006,(4):41~46.
[6] 曾刚. 上海市工业布局调整初探. 地理研究, 2001,20(3):330~337.
[7] 王桂新,魏星. 上海从业劳动力空间分布变动分析. 地理学报, 2007, 62(2): 200~210.
[8]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地理学报, 2000, 55(4): 407~416.
[9] 宗跃光,周尚意,张振世,等. 北京城郊化空间特征与发展对策. 地理学报, 2002, 57(2): 135~142.
[10] 冯健,周一星. 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 城市规划, 2003, 27(5): 55~63.
[11] 柴彦威,李昌霞. 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以北京、深圳和上海为例. 地理学报, 2005, 60(3): 401~408.
[12] 马清裕,张文尝. 北京市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06, 25(1): 121~131.
[13] 李振兴. 北京工业志(综合志).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186~189.
[14] 曹广忠,刘涛,缪杨兵. 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 地理研究, 2009, 28(5):1352~1364.
[15] 孟延春. 北京郊区化的趋势、问题及其对策.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5(4): 63~67.
[16] 郑国.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人文地理, 2006, 21(5): 84~88.
[17] 高文杰. 城市圈层论. 城市规划汇刊,2002, (3): 61~65.
[18] 王雯菲,张文新.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及其演变. 人口研究, 2001, 25(1): 62~66.
[19]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2002.
[20] 曹广忠,刘涛. 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07,14(6): 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