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汪亚峰,李茂松,卢玉东,等.试论退耕还林中对坡度标准的界定.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4, (6): 25~27.[2] 李凤,张如良. 坡耕地实行保土耕作的效益试验分析.水土保持研究, 2000,7(3):184~186.[3] 方海燕, 蔡强国, 李秋艳.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产流能力及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09, 28(3): 583~591.[4] 刘善建. 天水水土流失测验的初步分析. 1953, 12: 59~66.[5] 唐克丽,等.中国水土保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7~35.[6] 水建国,叶元林,王建红,等.中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与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79~183.[7] 蔡新广.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资源科学, 2004, 26(增刊): 144~150.[8] 郭凤祥,王忠科. 地面坡度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 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市水土流失规律与坡度改良利用.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9] 王健,吴发启,孟秦倩.农业耕作措施减沙的能量分析.灌溉排水学报, 2007, 26(3):89~92.[10] 邹士义,唐有臻.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初探.吉林水利, 2006, (4): 29~31.[11] 徐乃民,张金慧.水平梯田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探讨.中国水土保持, 1993,(3): 32~34.[12] 焦菊英,王万中.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质量及水土保持效果的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2): 59~63.[13] 吴发启,张玉斌,王健. 黄土高原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1):34~37.[14] 王相国,王洪刚,王伟. 丘陵区梯田优化设计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3): 125~127.[15] 蒋定生.试论黄土高原梯田断面设计.水土保持学报, 1987, 1(2):28~36.[16] 范兴科,蒋定生,赵合理.陕北黄土丘陵区水平梯田最佳田面宽度的优化设计.水土保持研究, 1996, 3(2): 129~135.[17] 曾宪勤,刘宝元,刘瑛娜,等.北方石质山区坡面土壤厚度分布特征——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地理研究, 2008, 27(6): 1281~1289.[18] 周兴魁,孙国亮,蔡强国.黄土丘陵区的地埂植物篱—紫穗槐.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7, (2) : 32~34.[19] 字淑慧,段青松,吴伯志.混播草带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效应的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5):61~65.[20] 孙辉,唐亚,王春明,等.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山区坡耕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山地学报, 2001, 19(2):125~129.[21] 尹迪信,唐华彬,朱青,等.植物篱逐步梯化技术试验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2): 84~87.[22] 陈治谏,廖晓勇,刘邵权. 坡地植物篱农业技术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125~127.[23] Jeff P. Sloping Agricultural Lands Technologies (SALT): Nitrogen-fixing agroforestry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 Kinuskusan: MBRLC, Philippines, 1997.[24] 邵小明,赵英,刘雪华.半干旱区植物活篱笆初步研究 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 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市水土流失规律与坡度改良利用.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25] 王青杵,王彩琴,杨丙益. 黄土残塬沟壑区植物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中国水土保持, 2001, (12): 25~26.[26] 赵廷祥.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2, (4): 7~8.[27] 杨爱民,尹嘉峰,刘福,等.坡耕地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1994, 8(3): 52~58.[28] 杨爱民,孙彦坤,孟莉,等.坡耕地垄作区田保水增产效益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 15( 4):6~9.[29] 王喜龙,蔡强国,王忠科,等. 冀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地埂植物篱的固埂作用与效益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74~79.[30] 蔡强国.梯田稳定性分析与坡地开发利用.见: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5. 104~108.[31] 陈一兵,林超文,朱钟麟,等.经济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2,12(6): 80~83.[32] 李秀彬,彭业轩,姜臣,等.等高活篱笆技术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探讨——以三峡库区为例.地理研究, 1998, 17(3): 309~315.[33] 孙辉,唐亚,陈克明,等.固氮植物篱改善退化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5(5): 473~477.[34] 蔡强国,王贵平,等.黄土高原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与模拟.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5] 唐政洪,蔡强国,许峰,等.冀西北半干旱区等高植物篱面源污染控制机理.环境科学, 2001, 22(6): 8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