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0, Vol. 29 ›› Issue (6): 1092-1104.doi: 10.11821/yj2010060014
兰宗敏1, 冯健2
收稿日期:
2009-12-26
修回日期:
2010-03-30
出版日期:
2010-06-20
发布日期:
2010-06-20
通讯作者:
冯健(1975-),男,江苏沛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E-mail: fengjian@pku.edu.cn
E-mail:fengjian@pku.edu.cn
作者简介:
兰宗敏(1985-),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lanzongmin@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108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J11B01)
LAN Zong-min1, FENG Jian2
Received:
2009-12-26
Revised:
2010-03-30
Online:
2010-06-20
Published:
2010-06-20
摘要: 基于北京5个城中村的问卷调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利用特征以及时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工作日中工作活动是支配活动,对其他活动时间起到制约作用,休息日娱乐时间占据主导地位,男女在时间分配特征上体现出较大不同;城中村流动人口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时间上,休息日大部分活动集中在自家;家中娱乐活动出现较强晚间高峰;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外出娱乐活动多,出行距离更远,女性家务活动多于男性。人群个体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兰宗敏,冯健.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对北京5个城中村的调查[J]. 地理研究, 2010, 29(6): 1092-1104.
LAN Zong-min, FENG Jian. The time allocation and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the activities of migrants in 'village in city’: Surveys in five 'villages in city&rsquo|in Beiji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6): 1092-1104.
[1]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城市规划,2004,28(3):30~38.[2]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3] 千庆兰,陈颖彪.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城市规划,2003,27(11):60~64.[4] 蓝宇蕴.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学术研究,2008,(3):90~95.[5] 李俊夫,孟昊.从"二元"向"一元"的转制——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制度突破及其意义.中国土地,2004,(10):25~27.[6] 肖小霞.城中村的社会群体结构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20~124.[7] Hgerstrand T. 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Regional Sence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70,(24): 7~21.[8] Chapin F S. Human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city. NY: John Wiley and Sons, 1974.[9] Jakle J A, Brunn S,Roseman C C. Human Spatial Behavior. North Scituate, MA: Duxbury Press,1976.[10] Thrift N. Time and theory in geography. Part1;Part2.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77,(1): 65~101, 413~457.[11] Shapcott M, Steadman P. Rhythms of urban activity. In:Carlstein T, Parkes D,Thrift N. Human Activity and time Geography (Volume 2).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49~74.[12] Grling T, Brnns K, Garvill J,et al. Household activity scheduling. The Fifth 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Yokohama, 1989.[13] Cullen I G. The treatment of time in the explanation of spatial behavior. In: Carlstein T,et al.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 Vol. 2: Human Activity and Tim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1978.[14] Kitamura R. An evaluation of activity-based travel analysis. Transportation, 1988, 15(1): 9~34.[15] Miller H J. Modeling accessibility using space-time prism concepts with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1,(5): 287~301.[16] 冈本耕平.都市空间の认知と行动.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17] 森川洋.東広島市にける中心地の勢力圏と消費者行動.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论集.1980,40:127~163.[18] 柴彦威.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78.[19]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20] 崔功豪.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地理学报,1990,45(5):399~411.[21]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1999,23(12):23~35.[22] 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6~79.[23]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地理学报,2003,58(6):917~926.[24] 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地理研究,2003,22(4):465~483.[25]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26] 柴彦威,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30,106~161.[27] 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利用特征.经济地理,1999,19(5):80~84.[28] 刘志林,柴彦威,龚华.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研究.人文地理,2000,15(6):73~78.[29] 龚华,柴彦威,刘志林.深圳市民工作日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人文地理,2000,15(6):60~66.[30] 冯健,陈秀欣,兰宗敏.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31] 王茂军,宋国庆,许洁.基于决策树法的北京城市居民通勤距离模式挖掘,地理研究,2009,28(6):1516~1527.[32] 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5~132.[33] 张纯,柴彦威,李昌霞.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116~119.[34] 薛德升,蔡静珊,李志刚.广州市城中村农民工医疗行为及其空间特征——以新凤凰村为例,地理研究,2009,28(5):1341~1351.[35] 甄峰,魏宗财,杨山,等.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以南京为例,地理研究,2009,28(5):1307~1317.[36]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人文地理,1993,8(3):27~35.[37]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报,2001,56(1):64~74.[38]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39] 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地理研究,2009,28(6):1528~1536. |
[1] | 林赛南,梁奇,李志刚,庞瑞秋. “家庭式迁移”对中小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以温州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640-1650. |
[2] | 齐宏纲,刘盛和,戚伟,刘振. 广东跨省流入人口缩减的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764-1776. |
[3] | 马志飞,尹上岗,张宇,李在军,吴启焰.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9, 38(4): 926-936. |
[4] | 沈建法.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J]. 地理研究, 2019, 38(1): 33-44. |
[5] |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北京市域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8, 37(8): 1575-1586. |
[6] | 赵美风,刘盛和,戚伟. 社区尺度下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识别与尺度效应——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6): 1208-1222. |
[7] | 张少尧,时振钦,宋雪茜,邓伟.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自选择中的空间权衡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12): 2554-2566. |
[8] | 杨振山,王玉璇. 开发区流动人口生计资本测量及生计空间特征分析——以广州南沙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153-2164. |
[9] | 高斯瑶,程杨. 北京市老年人口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7(1): 119-132. |
[10] | 王芳,牛方曲,王志强. 微观尺度下基于商圈的北京市商业空间结构优化[J]. 地理研究, 2017, 36(9): 1697-1708. |
[11] | 冯长春,李天娇,曹广忠,沈昊婧. 家庭式迁移的流动人口住房状况[J]. 地理研究, 2017, 36(4): 633-646. |
[12] | 孙威,毛凌潇,唐志鹏. 基于敏感度模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时序研究[J].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19-1830. |
[13] | 冯建喜,汤爽爽,杨振山. 农村人口流动中的“人地关系”与迁入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6, 35(1): 148-162. |
[14] | 李玏,刘家明,宋涛,陶慧,张新.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507-1521. |
[15] | 孙铁山. 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和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5, 34(2): 351-3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