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0, Vol. 29 ›› Issue (7): 1171-1181.doi: 10.11821/yj2010070003
刘宇,吕一河,傅伯杰,刘国华
收稿日期:
2009-08-19
修回日期:
2009-11-29
出版日期:
2010-07-20
发布日期:
2010-07-20
作者简介:
刘宇(1981-),男,贵州六盘水人,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E-mail: kandyliuyu@126.com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08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10)
LIU Yu, LV Yi-he, FU Bo-jie, LIU Guo-hua
Received:
2009-08-19
Revised:
2009-11-29
Online:
2010-07-20
Published:
2010-07-20
摘要:
137Cs示踪法因能快速、相对简便地估算土壤侵蚀量而在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底值获取是137Cs示踪法的关键和基础。在具有空间异质性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本底值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针对本底值空间变异性,从气候气象要素、地形、土壤属性、土地利用/覆被四个方面阐明各因素与本底值空间变异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当前137Cs示踪法应用中在本底值获取时参考点存在性及选点的准确性、单个或几个本底值对研究区本底值的代表性和参考点采样设计。提出划分侵蚀测定单元、建立多本底值体系和进行地形校正解决当前137Cs示踪法中本底值存在问题的对策。侵蚀测定计算单元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根据已有参考点的137Cs本底值推算各单元137Cs本底值的技术方法、定量化研究各因素对137Cs的作用是今后需要深入的工作。
刘宇,吕一河,傅伯杰,刘国华. 137Cs示踪法土壤侵蚀量估算的本底值问题[J]. 地理研究, 2010, 29(7): 1171-1181.
LIU Yu, LV Yi-he, FU Bo-jie, LIU Guo-hua. Reference value of 137Cs tracing technique in soil loss estimation: A spatial variation analysi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7): 1171-1181.
|
[1] | 罗翔, 曾菊新, 朱媛媛, 张路. 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J]. 地理研究, 2016, 35(12): 2216-2226. |
[2] | 刘宇. 土壤侵蚀研究中的景观连通度:概念、作用及定量[J]. 地理研究, 2016, 35(1): 195-202. |
[3] | 张晴华, 王红亚, 徐琳, 郑卓, 杨士雄, 陈效逑. 广东惠州黄洞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反映的近50年土壤侵蚀意义[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43-653. |
[4] | 高江波, 吴绍洪, 蔡运龙. 区域植被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变异性——以贵州喀斯特高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179-2188. |
[5] | 何福红, 高丙舰, 王焕芝, 王瑞, 赛莉莉. 基于GIS的侵蚀冲沟与地貌因子的关系[J]. 地理研究, 2013, 32(10): 1856-1864. |
[6] | 李典友, 陈良松, 李军, 倪建华, 李小刚, 潘根兴, 陆保国, 黄登林, 孙贤斌. 霍山县县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尺度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异分析[J]. 地理研究, 2012, 31(9): 1571-1579. |
[7] | 李勋贵, 魏霞. 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361-1369. |
[8] | 钱亦兵, 吴兆宁, 王忠臣, 蒋超, 杨海峰.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风沙土性状在沙垄尺度上的空间变异[J]. 地理研究, 2011, 30(7): 1178-1186. |
[9] | 程先富, 余芬. 安徽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地理研究, 2010, 29(8): 1461-1470. |
[10] | 刘前进, 于兴修. 北方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强度垂直景观格局——以沂蒙山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8): 1471-1483. |
[11] | 李春梅, 汪美华, 王红亚. 贵州麦岗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J]. 地理研究, 2010, 29(11): 1971-1980. |
[12] | 王晗,侯甬坚. 清至民国洛川塬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0, 29(1): 163-172. |
[13] | 朱连奇, 史学建, 韩慧霞. 影响淤地坝建设的地理要素——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6): 1625-1632. |
[14] | 曾红娟, 杨胜天, 王 凌, 郑东海, 张翠萍, 王雪蕾, 高云飞. 海南省松涛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及控制方案[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197-1207. |
[15] | 王树东, 杨胜天, 温志群, 曾红娟, 王玉娟. 黄河黑山峡无植被区的地表组成物质遥感信息模型[J]. 地理研究, 2009, 28(4): 1128-11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