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天平.西方国家大学城的演变与发展.北京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10.
[2] 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 北京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6~89.
[3] 王爱华,张黎.我国大学城的几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中国高等教育,2004,10(3):64~65.
[4] 罗卿平,陈健.从新老校区的对比到设计的反思——浙大新老校区教学组团使用现状的思考.建筑设计研究,2004,22(2):61~64.
[5] 王保森. 当代中国大学城学生行为空间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规划广角,2007,23(12):79~83.
[6] 苏勇,戴秋思.基于现实生活的大学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重庆建筑大学报,2007,27(3):27~29.
[7] 李强,张鲸,杨开忠.理性的综合城市规划模式在西方的百年历程.城市规划汇刊, 2003,26(6):76~80.
[8] 柴彦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地理科学,2008,28(5):595~600.
[9] Horton F E,Reynolds D R.An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action spaces:A progress report.Proceed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9,(1):70~75.
[10] 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1] 柴彦威,翁桂兰,沈洁.基于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上海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地理研究,2008,27(4):897~906.
[1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3~50.
[13] 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国外城市规划,2002,17(3):66~73.
[14] 顾哲,华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建筑学报,2005,60(3):22~25.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