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0, Vol. 29 ›› Issue (8): 1392-1406.doi: 10.11821/yj2010080005
王德利1,2, 方创琳1
收稿日期:
2009-10-29
修回日期:
2010-01-15
出版日期:
2010-08-25
发布日期:
2010-08-25
通讯作者:
方创琳(1966-), 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E-mail:fangcl@igsnrr.ac.cn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AJ05A0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321-05)
WANG De-li1,2, FANG Chuang-lin1
Received:
2009-10-29
Revised:
2010-01-15
Online:
2010-08-25
Published:
2010-08-25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王德利, 方创琳.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29(8): 1392-1406.
WANG De-li, FANG Chuang-lin.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linkage among regions of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8): 1392-1406.
|
[1] | 张晓平, 陆大道, 陈明星, 高珊珊, 吴爱萍. 世界核电工业发展及地理格局综合解析[J]. 地理研究, 2021, 40(3): 673-688. |
[2] | 陈妍, 王士君, 梅林. 东北地区非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比研究[J]. 地理研究, 2021, 40(3): 808-820. |
[3] | 刘帅.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21, 40(2): 310-325. |
[4] |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全球产业转移与GVC区域竞争——基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四国的分析[J]. 地理研究, 2021, 40(2): 326-342. |
[5] | 林剑铬, 夏丽丽, 蔡润林, 蔡虹绮.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知识基础及其创新效应——基于国家级高新区上市企业的研究[J]. 地理研究, 2021, 40(2): 387-401. |
[6] | 李留通, 张森森, 赵新正, 权东计, 罗伊. 文化产业成长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以西安市核心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2): 431-445. |
[7] | 麦咏欣, 杨春华, 游可欣, 徐嘉琪, 郝小斐. “文创+”历史街区空间生产的系统动力学机制——以珠海北山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2): 446-461. |
[8] | 卢淑莹, 陶卓民, 李涛, 濮蓉, 荣慧芳. 泛长三角区域入境游客空间格局与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 2021, 40(1): 263-278. |
[9] | 康蕾, 刘毅. 粤港澳大湾区优化发展的关键要素特征及其功能升级[J]. 地理研究, 2020, 39(9): 2015-2028. |
[10] | 张衔春, 杨宇, 单卓然, 林雄斌, 牛方曲. 珠三角城市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机制研究——基于产业合作项目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比较[J]. 地理研究, 2020, 39(9): 2095-2108. |
[11] | 李艳, 孙阳, 姚士谋. 一国两制背景下跨境口岸与中国全球城市区域空间联系——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9): 2109-2129. |
[12] | 刘毅, 杨宇, 康蕾, 王云.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人地关系的全球模式与区域响应[J]. 地理研究, 2020, 39(9): 1949-1957. |
[13] | 宓泽锋, 周灿, 尚勇敏, 马双, 曾刚. 本地知识基础对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形成的影响——以中国燃料电池产业为例[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478-1489. |
[14] | 戴其文, 杨靖云, 张晓奇, 胡森林. 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J]. 地理研究, 2020, 39(7): 1511-1533. |
[15] | 俞国军, 贺灿飞, 朱晟君. 产业集群韧性:技术创新、关系治理与市场多元化[J]. 地理研究, 2020, 39(6): 1343-1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