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侯学煜. 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 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丛刊, 1964, 2(2): 153~179.
[2] 侯学煜. 试论历次中国植被分区方案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 植被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 1(1~2): 1~23.
[3] 刘华训. 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地理学报, 1981, 36(3): 267~279.
[4]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图集(1∶1 000 000).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6]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中国植被区划(初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0.
[7] 张学忠, 张志英. 从秦岭南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分布谈划分亚热带的北界线问题. 地理学报, 1979, 34(4): 342~352.
[8] 张珍万, 崔友文. 秦岭地区的植被区划(草案).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 1(1~2): 161~162.
[9] 雷明德. 陕西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0] 张金泉. 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 地理学报, 1981, 36(2): 216~222.
[11] 马建华. 试论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兼论亚热带北界的划分. 地理学报, 2004, 59(6): 998~1011.
[12] 马建华, 韩晋仙, 赵庆良. 试从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论伏牛山南侧亚热带北界的划分. 山地学报, 2002, 20(3): 272~276.
[13] 刘南威, 郭有立. 综合自然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4] 康慕谊, 朱源. 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 生态学报, 2007, 27(7): 2774~2784.
[15] 徐养鹏. 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2, 10(3):261~264.
[1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秦岭植物志(第2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4.
[17] 席承藩. 中国土壤(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18] 秦仁昌.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 植物分类学报, 1978, 16 (3): 1~19; 16 (4): 16~37.
[19]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增刊Ⅳ): 1~139.
[20] 王荷生. 华北植物区系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2~94.
[21] 傅佩云. 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11~183.
[22] 张桂宾. 河南种子植物种分布区类型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04, 26(2): 148~156.
[23] 上官铁梁, 张峰, 樊龙锁. 中条山木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木本植物研究, 2000, 20(2): 143~155.
[24] 徐皓, 王玛丽. 陕西秦岭鳞毛蕨科的2个新记录种.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6): 1250~1252.
[25] 郭晓思. 秦岭蕨类植物补遗.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5): 96~102.
[26] 谢寅堂. 秦岭蕨类植物资料补编. 西北植物学报, 1985, 5(1): 83~94.
[27] 郭晓思, 陈彦生, 黎斌, 等. 陕西蕨类植物新记录(英文). 植物研究, 2008, 28(3): 261~266.
[2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写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6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2004.
[29] 傅立国, 陈谭青, 郎楷勇, 等. 中国高等植物(第2卷).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8.
[30] 应俊生, 李云峰, 郭勤峰. 秦岭太白山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 植物分类学报, 1990, 28(4): 261~293.
[31] 张秦伟. 秦岭南坡植被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以湑水河流域为例. 地理研究, 1992, 11(2): 84~92.
[32] 方正, 高淑珍. 秦岭太白山南北坡的植物垂直带谱.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 1(1~2): 162~163.
[33] 岳明, 党高第, 雍立军.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植被的基本特征.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 17(1): 22~28.
[34] 岳明, 党高弟, 辜天琪.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及其与临近地区比较.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 18(5): 375~382.
[35] 康慕谊. 旬河上中游及邻区森林植被的区系组成特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23(1): 43~50.
[36] 康慕谊. 秦岭旬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森林与其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3, 12(6): 60~66.
[37] 王长科, 吕宪国, 雷明德.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中上游植被垂直分异. 山地学报, 2000, 18(4): 301~305.
[38] 唐志尧, 柯金虎. 秦岭牛背梁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04, 12(1): 108~114.
[39] 车生泉, 可燕. 秦岭石瓮山地植被研究. 广西植物, 1999, 19(1): 53~59.
[40] 叶永忠, 杨清培, 翁梅. 伏牛山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河南科学, 1999, 17(增刊): 61~64.
[41] 王理顺. 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研究. 山西林业科技, 2004, (3): 10~13.
[42] 沈茂才, 张跃进, 陈彦生. 秦岭田峪河植被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21(3): 532~537.
[43] 郝云庆, 江洪, 余树全, 等. 桫椤植物群落区系进化保守性. 生态学报, 2009, 29(8): 4102~4111.
[44] 马克平. 东灵山地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与若干山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植物研究, 1995, 15(4): 501~515.
[45] 唐伟斌. 河北蕨类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9(6): 606~642.
[46] 谢树莲, 凌元洁, 李绍清. 山西蕨类植物区系及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植物研究, 1993, 13(1): 93~99.
[47] 葛源, 于明, 刘全儒.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8): 1657~1662.
[48] 赵善伦. 山东蕨类植物区系.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10(1): 45~49.
[49] 王金虎, 郝日明, 汤庚国. 江苏蕨类植物区系. 云南植物研究, 2007, 29(2): 137~144.
[50] 杨相甫, 王太霞, 李景原, 等. 河南太行山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广西植物, 2002, 22(1): 35~39.
[51] 刘守斌, 田文玉. 河南大别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河南科学, 1997, 15(3): 307~312.
[52] 郝朝运, 刘鹏. 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地理科学, 2005, 25(3): 379~384.
[53] 刘鹏, 郭水良, 王丰. 浙江北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20(3): 85~92.
[54] 严兴初, 陈星球. 鄂西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29(2): 225~230.
[55] 谷海燕, 李策宏. 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2): 381~387.
[56] 邓莉兰, 杨传东.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广西植物, 1991, 11(1): 44~50.
[57] 徐成东, 陆树刚.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11): 2351~2359.
[58] 张荣京, 邢福武, 陈红锋, 等.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研究, 2005, 25(3): 358~365.
[59] 周厚高. 广西十万大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垂直分布的数量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0, 20(1): 114~122.
[60] 孔宪儒. 四川蕨类植物地理特点兼论"耳蕨—鳞毛蕨类植物区系". 云南植物研究, 1984, (1): 2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