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志毅,张兆干. 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人文地理, 2002, 17(2): 38~41.
[2]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 2006, 21(7): 63~68.
[3] Murphy P E. Tourism: A community approach. New York: Routledge, 1985.
[4] 保继刚,文彤. 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13~18.
[5]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6] 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 613~633.
[7] 罗永常.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108~111.
[8] 汪芳,郝小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状况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 旅游学刊,2008,23(8):52~57.
[9] 杨锦玉,严娟,周伟,等. 社区参与分析与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评价——以滇西北3个高原湿地为例. 林业经济问题,2008,28(6):507~511.
[10] 杨效忠,张捷,唐文跃,等. 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 地理科学,2008,28(3):445~451.
[11] 郭进辉,孙玉军.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3):6260~6262.
[12] 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42~47.
[13] Pearce P L, Moscardo G, Ross G F.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Oxford:Elsevier,1996.
[14] 刘晶会. 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48.
[15] 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区为例.规划师,2003,19(7):32~38.
[16]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4,(6): 136~139.
[17] 李晓青,郑蓉. 基于熵权系数法的城市信息化测评研究. 情报杂志,2007,(12): 15~19.
[18] 黄维忠. 基于熵权的层次分析法及在船舶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21(1):97~101.
[19] 姜晔,储志宇. 层次熵评价决策模型在航道网规划综合评价方面的应用. 水运工程,2001,329(6):30~34.
[20] 方创琳,Yehua Dennis Wei.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学报,2001,56(5): 561~569.
[21] 徐菲菲,刘沛林,白先春,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 395~402.
[22] 徐红罡,吴悦芳,彭丽娟. 古村落旅游地游线固化的路径依赖——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 地理研究,2010,29(7):1324~1334.
[23] 李东河,叶睛,肖舒羽. 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目的地居民参与问题研究. 人文地理,2004,19(3):84~88.
[24] Wenjun Li. Community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2006,33(1):132~143.
[25] Tianyu Ying, Yongguang Zhou. Community, governments and external capitals in China’s rural cultural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djacent villages.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96~107.
[26] 王莉,陆林,王咏,等. 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关系及影响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76~279.
[27] 卢松,张捷. 世界遗产地宏村古村落旅游发展探析. 经济问题探索,2007,(6):11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