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mith D D. Interpretation of soil conservation data for field using.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1941, 22:173~180.
[2] 倪晋仁, 李英奎.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土流失动态评估. 地理学报,2001, 56(5):611~621.
[3] 朱连奇, 许叔明, 陈沛云. 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地理研究,2003, 22(4):432~438.
[4] 焦菊英, 王万忠. 人工草地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减水减沙效益与有效盖度.草地学报,2001,9(3):176~182.
[5] Zheng F L.Effect of vegetation changes on soil erosion on the Loess Plateau.Pedosphere,2006, 16(4):420~427.
[6] 徐宪立, 马克明, 傅伯杰, 等. 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06, 26(9):3137~3143.
[7] 张光辉, 梁一民. 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研究, 1996, 3(2):104~110.
[8] 焦菊英, 王万忠, 李靖. 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5):608~612.
[9] 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 生态学报, 2004, 24(7):1358~1364.
[10] 黄进勇, 严力蛟, 王兆騫.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28(1):78~82.
[11] 符素华, 段淑怀, 李永贵,等. 北京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2(1):108~112.
[12] 江忠善, 王志强, 刘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变化定量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6, 2(1):1~9.
[13] 李占斌, 朱冰冰, 李鹏.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土壤学报, 2008, 45(5):802~809.
[14] 张光辉, 梁一民. 植被盖度对水土保持功效影响的研究综述. 水土保持研究,1996,3(2):104~110.
[15] 焦菊英, 王万忠, 李靖. 黄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盖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5):608~612.
[16] 李强, 李占斌, 鲁克新, 等.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格局产流产沙实验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4):100~103.
[17] 游珍, 李占斌, 蒋庆丰. 植被在坡面的不同位置对降雨产沙量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6(6):28~31.
[18] 刘元保, 朱显谟.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88,(7): 5~8.
[19] 丁文峰, 李勉,姚文艺,等. 坡沟侵蚀产沙关系的模拟实验研究. 土壤学报, 2008, 45(1):32~39.
[20] 李勉, 姚文艺, 陈江南,等. 草被覆盖下坡面-沟坡系统坡面流阻力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水利学报, 2007, 38(1):112~119.
[21] 杨志达. 泥沙输送理论与实践. 李文学, 姜乃迁, 等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