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ndelbrot B B. 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 Science, 1967, 156: 636~638.
[2] 朱晓华,王建,陆娟.关于地学中分形理论应用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4(3): 93~98.
[3] 秦耀辰,刘凯.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展望.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4) : 426~436.
[4]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 等.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17(2),51~56.
[5] Batty M. Cities as fractal: Simulating growth and form. In: Crilly Tetal. Fractal and Chao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1. 43~69.
[6] Arlinghaus S. Fractals take central place. Geografiska Annaler, 1985, 67(B): 83~88.
[7] Benguigui L, Czamanski D, Marinov M, et al. When and where is a city fracta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2000, 27: 507~519.
[8]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系统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 1998, 17(1) :82 ~89.
[9] 刘继生,陈彦光.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 1999, 18(2):171~178.
[10] 陈彦光. 城市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形模型——关于地理系统异速生长方程与Cobb Douglas函数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9(2):229~235.
[11]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 2001,20(2):146~152.
[12] 姜世国,周一星. 北京城市形态的分形集聚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 2006, 25(2):204~212.
[13] 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
[14] 陈彦光. 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 地理研究, 2004,23(3):302~312.
[15]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 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地理研究, 2003,22(4):447~454.
[16] Benguigui L, Daoud M. Is the suburban railway system a fractal.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1, 23: 362~368.
[17] 柏春广,蔡先华. 南京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地理研究, 2008, 27(6):1419~1426.
[18] 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地理学报,1999, 54 (5):471~478.
[19] 刘继生,陈彦光. 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研究——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技术模式探讨. 地理研究,2002,21(2):155~162.
[20] 戴学军,林岚,丁登山,等.基于分形方法的旅游景区(点)系统等级结构研究.地理科学, 2006, 26(2):244~250.
[21] 王英姿, 洪伟, 吴承祯,等. 武夷山双遗产地旅游景区系统等级结构的分形分析.山地学报, 2008, 26(1):103~112.
[22] 戴学军,丁登山,许志晖,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 (5):706~713.
[23] 戴学军,丁登山.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资源科学, 2006, 28(1):180~185.
[24] 戴学军,庄大昌,丁登山.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网格分形维数研究.人文地理, 2009, 24(4):120~123.
[25] 冯淑华, 沙润, 欧阳冬.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31 (3):321~326.
[26] 许志晖,戴学军.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地理研究,2007,26(1) :132 ~140.
[27] 高元衡,王艳. 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旅游学刊,2009, 24(2):52~58.
[28] 杨国良,游勇,李海燕.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分布的分形发育及演化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63~973.
[29] 杨国良, 张捷, 刘波,等.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旅游学刊, 2007,22(8):17~23.
[30] 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等.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地理学报,2006,61(12) :1281~1289.
[31]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苏州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35~743.
[32] 黄泰,保继刚,刘艳艳,等.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地理研究, 2010, 29(1):79~92.
[33] 朱晓华,乌恩.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1):133~142.
[34] 陈彦光,王义民.论分形与旅游景观.人文地理, 1997, 12 (1):62~66.
[35] 林鸿溢,李映雪.分形论——奇异性探索.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45~46.
[36] 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New York: W.H. Freeman, 1983.55~58.
[37] 卞显红. 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经济地理, 2007,27(1): 157~160.
[38] 卞显红,沙润.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4): 62~66.
[39] 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经济地理, 2007, 27(4): 676~680.
[40] 靳诚,陆玉麒,徐菁. 基于域内旅游流场的长三角旅游空间结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1): 114~119.
[41]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人文地理, 2005, 20 (2):72~76.
[42] 陈涛. 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 科技通报, 1995, 11(2): 98~101.
[43] 王铮,蒋轶红,王瑛,等.旅游域模型及其结合GIS的应用.旅游学刊. 2002, 17 (2):57~62.
[44] 戴学军. 基于分形的城市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组织研究. 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