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春阳,史培军,陈普,等.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地理学报,2002, 57(3):363~371.
[2] 刘纪远.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1~12.
[3] 陈佑启,武伟.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地理科学,1998,18(5):418~424.
[4] 后立胜,蔡运龙.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96~104.
[5]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地理研究,2001,20(2):129~138.
[6] 关伟,王雪.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分析.地理研究,2009,28(4):990~1000.
[7] 张海兵,鞠正山,张凤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21(2):2~12.
[8] 陈利顶,杨爽,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与空间扩展——以北京市海淀区和延庆县为例.地理研究,2008,27(6):1225~1234.
[9] 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1900 年以来长春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机理分析.地理学报,2005,60(5):841~850.
[10] 刘盛和,张擎.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地理研究,2008,27(5):982~992.
[11] Lambin E F,Geist H J.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ocal Processes and Global impacts.Springer,2006,76~82.
[12] Weher C,Puissant A.Urbanization pressure and modeling of urban growth example of the tun is metropolitan area.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3,86(3):341~352.
[13] Fridolin Krausmann,Helmut Haberl,Niels B,et al.Land-use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 in Austria-part: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hange:1950-1995.Land-use Policy,2003,20:1~20.
[14] Lambin E F,Turner B L,Helmut J Geist,et al.The caus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Moving beyond the myth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1,11:261~269.
[15] 曹迎,樊宏,陈钦.建设用地预测模型与方法研究.技术研究方法,2007,(5):81~84.
[16] 蒲英霞,马荣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研究,2009,28(1):161~172.
[17] 朱晓华,李亚云.土地空间结构的多尺度转换特征.地理研究,2008,27(6):1235~1242.
[18] 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以温州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4,23(2):43~50.
[19] 廖丹青,方文,席永波,等.重庆奥林匹克花园山地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6):568~572.
[20] 欧向军,甄峰.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21]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方法论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3~35.
[22] 徐凌,马书明,张树深.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3):374~377.
[23] 洪继华,宋依兰.层次分析法在水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32~35.
[24] 渠爱雪,卞正富.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地理研究,2009,28(1):97~108.
[25] 莫建飞,卢远,韦亮英.基于GIS的南宁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分析.地理信息世界,2007,(5):33~38.
[26] 许彦曦,陈凤,濮励杰.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7,27(2):296~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