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汤懋苍, 李存强. 关于"青藏高原是气候启动区"的分析事实.见: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42~48.
[2] 姚檀栋,刘晓东,王宁练.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科学通报,2000,45 (1):98~106.
[3] 冯松,汤懋苍,王冬梅.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科学通报,1998,43(6):633~636.
[4] 孙鸿烈.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8~192.
[5] 潘保田,李吉均.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08~115.
[6]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地理研究,2002,21(1):1~8.
[7] 林振耀,吴祥定.青藏高原水汽输送路径的探讨.地理研究,1990,9(3):33~40.
[8]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2,21(1):61~70.
[9] 汤懋苍,程国栋,林振耀.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8.121~139.
[10] 刘晓东,侯萍.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近30年气温变暖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高原气象,1998,3(3):245~249.
[11] 刘晓东,马柱国.中国短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热带气象学报,1996,12(3):240~245.
[12] 韦志刚,黄荣辉,董文杰.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大气科学,2003,27(2):157~170.
[13] 王堰,李雄,缪启龙.青藏高原近 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干旱区地理,2004,27(1):41~46.
[14] 刘晓东,张敏锋,惠晓英,等.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地理科学,1998,18(2):113~121.
[15] 李林,朱西德,秦宁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高原气象,2003,22(5):524~530.
[16] 刘禹,安芷生,马海州,等.青海都兰地区公元850 年以来树轮记录的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半球气温的联系.中国科学(D辑),2006,36(5):461~471.
[17] 杨续超, 张镱锂,张玮,等.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4 年来气候变化.地理学报,2006,61(7):687~696.
[18] 杜军,马玉才. 西藏高原降水变化趋势的气候分析 . 地理学报,2004,59(3):375~382.
[19] 姚莉,吴庆梅.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气象科技,2002,30(3):162~164.
[20] 林振耀,赵昕奕.青藏高原气温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中国科学(D辑),1996,26(4):354~358.
[21] 叶笃正, 高由禧,等.青藏高原气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49~61.
[22] 冯松.青藏高原十到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及原因探讨.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1999.11~23.
[23] Chen Shenbin, Liu Yunfeng, Axel Thomas.Climatic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rends from 1961~2000.Climatic Change,2006,76:291~319.
[24] 蔡英.青藏高原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22~45.
[25] Lu H L,Shao Q Q,Liu J Y,et al.Cluster Analysi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Field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1961 to 2004.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3):295~307.
[26] 樊启顺,沙占江,曹广超,等.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盐湖研究,2005,13(1):12~18.
[27] 黄嘉佑.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35~139.
[28] 张英娟,董文杰,俞永强.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 9(2):342~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