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1, Vol. 30 ›› Issue (1): 1-9.doi: 10.11821/yj2011010001
• 名家论坛 • 下一篇
陈百明1, 张凤荣2
收稿日期:
2010-07-20
修回日期:
2010-10-19
出版日期:
2011-01-20
发布日期:
2011-01-20
作者简介:
陈百明(1951-),男,浙江上虞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类型、评价、利用、规划及土地生产潜力研究。E-mail:chenbm@igsnrr.ac.cn; 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土壤地理学研究。E-mail: zhangfr@ca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8BAB38B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7)。
CHEN Bai-ming1, ZHANG Feng-rong2
Received:
2010-07-20
Revised:
2010-10-19
Online:
2011-01-20
Published:
2011-01-20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在与土地管理实践的密切结合中扩展了学术影响,提高了学科地位。在土地利用的调查与监测、综合属性评价、规划与设计、变化与机制、工程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基于发展态势的分析,本文提出应加强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土地利用的方法体系研究、拓展土地利用的研究视角和深化研究内涵、强化土地利用的数据积累和整合能力等;根据国家在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建设"两型社会"、保障食物安全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研究提出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利用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
陈百明, 张凤荣.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 地理研究, 2011, 30(1): 1-9.
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rend and priority areas in land use research of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 1-9.
[1] 陈百明.土地资源学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 陈百明.土地分类体系与土地评价问题探讨.自然资源,1986,9(2):91~96.[3] 陈百明,等.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 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1~20.[5] 张凤荣,王静,陈百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7] 田克明,王国强.河南省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探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57~158.[8] 杨东朗,张晓明,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6(1):90~93.[9]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22~29.[11] 邱炳文,陈崇成.基于多目标决策和CA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及其应用.地理学报,2008,63(2):165~174.[12]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13] 陈百明.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自然资源,1997,19(2):31~36.[14] 翟有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目标体系及其确定依据.干旱区地理,2004,27(2):245~249.[1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区域差异与对策.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16] 龙花楼.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开发整理.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33~140.[17] 陈百明,郑伟元,刘国洪,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分区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5,19(增刊):88~99.[18] 张凤荣,等.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19] 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城市发展研究.2009,(3):16~19.[20] 叶剑平.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现代城市研究,2009,(2):17~19.[21] 田光进,邬建国.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8,28(9):4451~4459.[22] 贾泽露.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地理空间信息,2008,6(4):25~27.[23] 常学礼.坝上地区沙漠化过程对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中国沙漠,1996,16(3):221~226.[24] 张正峰.土地整理中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69~72.[25] 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生态学报,2003,23(4):649~656.[26] 叶艳妹,吴次芳.可持续农地整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27] 陈百明.未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保障.地理研究,2002,21(3):294~304.[28]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29]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30] 王克峰,李芹,吴家强.MapGIS在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30(1):29~32.[31] 王力,牛铮,尹君,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黄骅镇为例.资源科学,2006,28(5):68~75.[32] 吴桂平,曾永年,邹滨,等.AutoLogistic方法在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地理学报,2008,63(2):156~164.[33] 胡振琪,王金,杨成兵,等.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动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8,22(4):82~85. |
[1] | 胡守庚,童陆亿,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的理论框架[J]. 地理研究, 2019, 38(6): 1367-1377. |
[2] | 覃丽君,金晓斌,蒋宇超,薛樵风,成一农,龙瀛,杨绪红,周寅康. 近六百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变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5): 1045-1062. |
[3] | 李维维,陈田,马晓龙. 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西安曲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5): 1103-1118. |
[4] | 朱琳,黎磊,刘素,李裕瑞. 大城市郊区村域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成都市江家堰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35-549. |
[5] | 张英男,龙花楼,马历,屠爽爽,陈坤秋.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78-594. |
[6] | 范业婷, 金晓斌, 项晓敏, 刘晶, 杨绪红, 周寅康.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 2019, 38(2): 383-398. |
[7] | 苏康传, 杨庆媛, 张佰林, 张忠训.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J]. 地理研究, 2019, 38(2): 399-413. |
[8] | 何莎莎,叶露培,朱文博,崔耀平,朱连奇. 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土壤侵蚀和水源供给变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7(9): 1775-1788. |
[9] | 陈端吕,陈哲夫,彭保发. 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及空间分异——以西洞庭湖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9): 1692-1703. |
[10] | 刘涛,史秋洁,王雨,杨宇.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18, 37(8): 1609-1623. |
[11] | 刘永强,龙花楼,李加林. 长江中游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交叉敏感性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7(5): 1009-1022. |
[12] | 范建双,虞晓芬,周琳. 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率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J].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177-2192. |
[13] | 金宇,高吉喜,周可新,穆少杰. 围垦及米草入侵下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动态变化[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78-1488. |
[14] | 李全峰,胡守庚,瞿诗进.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489-1502. |
[15] | 周建,张凤荣,徐艳,高阳,张佰林,李超. 基于降水量与土壤类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变化分析——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10-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