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海刚.产业带与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6,28(5):50~53.[2] 费洪平.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地理学报,1994,49(3):214~225.[3] 任太增,殷燕.以产业带为非均衡途径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经济论坛,2005,25(21):48~49.[4] 关伟.产业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教育,2007,(6):4~5.[5] 杨荫凯,韩增林.交通经济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文地理,1999,14(2):1~5.[6] Gordon Ian R,McCann P.Industrial clusters:Complexes,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 Urban Studies,2000,37:513~532.[7] Morosini P. Industrial clusters,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305~326.[8]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9] 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经济地理,1995,15(1):1~9.[10] 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 张颢翰.江苏区域整合与产业带战略.现代经济探讨,2003,(2):3~6.[12] 李晓蕴,朱传耿,仇方道.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5,25(6):783~786.[13] 沈正平,欧向军.改革开放30年的苏北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4]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等.收敛还是发散 .经济研究,2004,(7):70~81.[15]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16] 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以江苏省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7] 黄炳康,李忆春,吴敏.成渝产业带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研究.地理科学,2000,20(5): 411~415.[18] 张可远,欧向军,沈正平.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转换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地理科学,2007,27(5):648~654.[19]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20] 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21]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研究,2000,19(3):225~233.[22]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