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冬勤,卢新卫.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定量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153~157.[2] 杨凯,叶茂,徐启新.上海市城市废弃物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研究.地理研究,2003,22(1):60~66.[3] 刘耀彬,陈斐,李仁东.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7, 26(1):187~195.[4] 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5] 刘耀彬.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6] Jeffrey D K, Alissa M ,Ralph J A. Integrating urbanization into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ssessments. Ecosystem,2001,(4):3~18.[7] Ruth Meinzen-Dick, Paul P Appasamy. Urbanization and intersectoral competition for water.Urbanization and Water, 2001:27~51.[8] Mary Tiffen. Transi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Agriculture, urbanization and income growth.World Development, 2003,31( 8):1343~1366.[9] 凌亢,王浣尘,刘涛.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统计研究.统计研究, 2001,(10):46~52.[10]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地理研究,2002.21(2):239~246.[11] 宋学峰,刘耀彬.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 (3):124~131.[12]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13] 黄书礼,翁瑞豪,陈子淳,等.台北市永续发展指标系统之建立与评估.都市与计划,1999,24(1):23~42.[14]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15]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23~229.[16]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 SEA) 初探. 地理科学,2001,21(6):554~557.[17] 胡廷兰,何孟常,杨志峰.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生态学报,2004,24(7):1493~1499.[18] 李静,李雪铭,刘自强.基于城市化发展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56~161.[19] 王新杰,薛东前.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演化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78~1385.[20] 魏晓婕,杨德刚,乔旭宁.干旱区绿洲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 (11):101~106.[21] 于波,葛红丹,张鑫.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科技和产业,2009,9(4):33~36.[22] 李春华,张小雷,王薇.新疆城市化过程特征与评价.干旱区地理,2003,26(4):396~401.[23] 邵波,陈兴鹏.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29~32.[24] 万本太,王文杰,崔书红.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生态学报,2009,29(3):1068~1073.[25] 刘耀彬,李仁东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55~60.[26] 李会宁.福建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分析.科技广场,2009,(4):84~86.[27] 张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25(1):10~16.[28] 于维洋,许良.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9):61~62.[29] 苏梽芳,胡日东.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库兹尼茨关系空间计量分析.地理研究,2009,28(2):303~307[30] 李月辉,胡志斌,肖笃宁,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沈阳市为例.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16(3):53~55.[31] 万年庆,吴国玺,张谦智.河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116~119.[32] 李静,李雪铭.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评价与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8,(2):29~35.[33] 薛永鹏,张梅.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统计教育,2009,(8):7~12.[34] 杜淑芳,甄江红,魏爱祥.乌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5):669~673.[35] 张岚.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