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宜瑜.中国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19~322.[2] 中国节能产业网.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及与电的换算公式.http://wenku.baidu.com/view/czaccaf 90242a8956bece487,html, 2009-12-10.[3]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20~429.[4] 王琛.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管理观察,2009,(9):34~35.[5] 石齐平.低碳经济·新危机·新市场·新博弈.中外管理,2010,(2):93.[6] 潘家华,罗勇,叶谦, 等.中国学者哥本哈根纵论"碳公平".中国经济周刊, 2009,(50):34~35.[7] 邹秀萍,陈劭锋,宁淼,等.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生态经济,2009,(3):35~38.[8] 程南洋,杨红强,聂影.国际碳排放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协调.生态经济,2006,(3):71~74.[9] 李晓力.兑现减排承诺力促低碳经济发展.科学与管理,2009,(6):22~23.[10] 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财政研究,2009,(10):41~44.[11] Schaffe W M . Human popul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nergy Policy,2008,(36):2761~2764.[12] 张菁.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先生访谈录.综合运输,2010,(2):81~84.[13] 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环境科学进展,1999,(2):54~64.[14] 钱纳里,霍利斯.发展模式1950~1970. 李新华,徐公里 迟建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15] 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1.[16]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地理学报,2003,58(4):629~637.[17] 刘卫东,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10,29(5):778~787.[18] 龙昊.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5):42~43.[19] Ansuategi A, Eseapa M. Economic growth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Ecological Economies, 2002, 40(l):23~37.[20]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1] Grossman G M ,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95, 110(2):357~378.[22] 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以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2,(6):15~26.[23] 郭义强,郑景云,葛全胜.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地理研究,2010,29(6):1027~1036.[24]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地理研究,2010,29(9):1639~1647.[25] 人民网.院士解析减排目标艰巨性,工业化可能半途而废.http://www.sina.com.cn,2010-02-24.[26] 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1):35~43.[27]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地理研究,2006,25(1):1~8.[28]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8~13.[29] 潘家华,郑艳.碳排放与发展权益.世界环境,2008,4(4):5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