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菊新.《武汉都市圈——空间发展机理与调控战略》序言.见:刘承良.武汉都市圈——空间发展机理与调控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Howard Ebenezer. 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 Geddes P. 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wn-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1915.[4] Walter Christaller. 城市的系统.严重敏, 等译.见:城市与区域研究:严重敏论文选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1999,67~74.[5] 宋家泰. 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 地理学报, 1980, 35(4): 277~ 287.[6] 于洪俊,宁越敏. 城市地理概论.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 崔功豪,杜国庆.关于城市带.见:中国城镇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 森川洋. 都市及其地域结构.东京:大明堂出版社,1997.[9]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0] 顾朝林,俞滨洋,等. 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12.[11] Gottmann Jean. 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Economic Geography, 1957,(3), 189~200.[12] Friedman J Miller. The urban fiel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5,(31):312~320.[13] 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城市问题.2005,(1):11~15.[14] McGee T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 in Ais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N Ginburg, B Koppel T G, McGee. 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isa. Hu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15] 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地理研究,2003,22(5):532~533.[16] Hall P, Pain K.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London:Earthscan,2006.[17] Lang R E, Dhavale D. Beyond megalopolis: Exploring America's new "Megapolitan" geography, Metropolitan Institute Census Report, 2005,5~6.[18] 彼得拉·托多罗维奇,罗伯特·亚罗. 面向基础设施的美国2050远景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3):18~38.[19] 胡序威.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区域与城市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6~116.[20]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19~226 .[21]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城市规划,1986,(3):10~15.[23] 周一星,胡大鹏.市带县体制对辖县经济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经济地理,1992,12(1):8~14.[24] 孙胤社.都市区的形成机制极其界定——以北京为例.地理学报,1992,47(6): 552~560.[25] 王兴中,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6]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7] 严重敏.区域开发中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见:城市与区域研究:严重敏论文选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1999,211~218.[28] 杨吾扬,杨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地理研究,1986,5(1):1~10.[29] 张京祥.城市群体空间组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0] 吴良镛,营造21世纪"人间新天堂"——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启示.港口经济,2002,(6):6.[31] 周干峙. 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的新形态——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结构,城市发展研究,2003.10(2):10~11.[32] 李浩.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3] 姚士谋,等.中国的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34] 姚士谋,朱英明,等. 中国城市群(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5] 姚士谋,等.中国的城市群.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36] 顾朝林,张勤,蔡建明,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37] 周牧之.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8] 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9~199.[39]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s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2):4~11.[40] 李红卫.Global Region in China: 以中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空间发展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5.[41] 牛凤瑞,等.三大都市密集区:中国现代化的引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cnr.cn/newstop/t20060317_504181100_8.html,2006.[43]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为十亿城市大军做好准备.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998339&leafId=16120,2008.[44]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5] 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化的世界.沈建国,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6] Marcotullio, Peter John. Globalisation, Urban Form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sia-Pacific Cities. Urban Studies,2003,40,219~247.[47] Paul L Knox, Linda Mccarthy.城市化.顾朝林,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8] 杨伟民.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四个关键问题.城市与区域规化研究,2008,1(2),1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