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顾朝林,陈璐.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地理学报, 2004, 59(增): 11~20.[2] 樊杰. 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全方位审视——新趋势与新问题. 地理教育, 2006,(3): 1~5.[3] 赵修卫. 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中国软科学,2001,(10): 96~100.[4] 葛全胜,吴绍洪,朱立平,等. 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地理研究,2003, 22(4): 406~415.[5] 刘洪涛,夏保林,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力量整合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65~69.[6] 吕拉昌,许学强. 非均衡发展战略中的区域整合——珠江三角洲与省内相邻区个案研究. 经济地理,1999, 19(4): 31~35.[7] 周子鑫,朱传耿. 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 28(5): 1~5.[8] Machlup F. A Histor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299.[9] 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 经济地理,2003, 23(4): 445-450.[10] 张苗根. 论城市—区域整合的要素传递与空间组织.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97,(S1): 30~39.[11] 陈修颖. 空间结构重构的效应及地域性策略. 财经科学, 2003,(6): 39~42.[12] Dodge W. Regional Excellence: Governing Together to Compete Globally and Flourish Locall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 1996.[13] Haughton G. Regional politics: America in a post-city age.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1997, 23(4): 140~142.[14] Savitch H V, Vogel R K. Paths to new regionalism.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iew, 2000, 32(3): 158~168.[15] 谢高地,鲁春霞,甄霖,等. 区域空间功能分区的目标、进展与方法. 地理研究,2009, 28(3): 561~570.[16] 段杰,李江. 泛珠江三角洲的重构与整合.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1): 28~33.[17] 刘艳军,李诚固.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整合发展的协调机制. 城市规划学刊, 2005,(6): 100~103.[18] 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2): 65~69.[19] 王发曾,刘静玉. 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5): 88~99.[20] 余炜楷,吴天谋,陶琳. 都市区化背景下城市外围地区的空间整合策略——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 规划师, 2009,(10): 66~71.[21] 张义丰,贾大猛,谭杰,等. 海湾型城市定位对湛江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1): 1~11.[22] 谭见安. 地理辞典.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23] 刘楠来,周子亚,王可菊,等. 国际海洋法.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24] 张海文,李海清.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释义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25] 王浩. 论我国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兼论我国批准《公约》的意义.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6,(6): 53~58.[26] 湛江市地方志编委会. 湛江市志.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4.[27] 湛江市南三岛志编委会. 南三岛志.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28] 苏联科学院海洋法研究室. 现代国际海洋法. 吴云琪,刘楠来,王可菊 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29] Brown E D. The legal regime of islands in international law. Marine Policy, 1980, 4(4): 333.[30] 张乔民,宋朝景,赵焕庭. 湛江湾溺谷型潮汐水道的发育. 热带海洋, 1985, 4(1): 48~57.[31] 陈达森. 湛江湾海域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 海洋渔业,1999,(3): 125~126.[32] 赵冲久. 湛江湾水文泥沙特性分析. 水道港口,1999,(4): 16~21.[33] 李希彬,鲍献文,马超,等. 东海大堤对湛江湾水动力环境影响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增): 287~296.[34] 张伟,张义丰,张宏业,等. 生态城市建设背景下湛江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 地理研究,2010, 29(4): 607~616.[35] 张耀光,张云瑞. 长山群岛经济社会系统分析——辽宁省长海县综合发展战略研究.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6] 栾维新,王海英. 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 地理科学,1998, 18(4): 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