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郇.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国际比较. 地理研究, 2005, 24(3): 421~431.[2] 李诚固, 郑文升, 李培祥. 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地理科学, 2004, 24(1): 1~6.[3] 张颖, 赵民.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 城市规划汇刊, 2004, (4): 12~19.[4] 刘云刚, 殷冠文. 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以鹤壁市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87~896.[5] 潮洛濛, 翟继武, 韩倩倩. 西部快速城市化地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10, 30(2): 239~243.[6] 张晓平, 刘卫东.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科学, 2003, 23(2): 142~149.[7] 刘玉.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区域特性与矛盾差异 . 城市规划学刊, 2007, (2): 15~19.[8] 王德起.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机制的理论探析.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4): 102~110.[9] 徐勇, 沈洪泉, 甘国辉, 等. 北京丰台区农村居住用地变化及与人口相关模型. 地理学报, 2002, 57(5): 569~576.[10] 李建华, 吴良才. 基于MGM~Markov的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模型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9): 14282~14284.[11] 邱道持, 重庆市建设用地预测模型探讨. 经济地理, 1996, 16(3): 10~15.[12] 陈国建, 刁承泰, 黄明星. 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5): 403~408.[13] 刘小平, 黎夏, 艾彬, 等. 基于多智能体的土地利用模拟与规划模型.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101~1112.[14] 杨青生, 黎夏. 多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结合及城市用地扩张模拟. 地理科学, 2007, 27(4): 542~548.[15] Martha M B, Anne M D. Farm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factors: Introducing agents in empirical land use modelling. Land Use Policy, 2009, 26: 809~817.[16] Stephen J W, Joseph P M, Carlos F M, et al. Complexity theory, spatial simulation models, and land use dynamics in the Northern Ecuadorian Amazon. Geoforum, 2008, 39: 867~878.[17] Arend L, Arnold K B, Ron van L. Multi-actor-based land use modelling: Spatial planning using agent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56: 21~33.[18] 安祥生.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及其预测--以山西省为例.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6, 87~90.[19] 邵建英, 王坷, 赵小敏, 等. 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 广东土地科学, 2005, 4(6): 17~21.[20] 梁进社, 王旻. 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 地理科学, 2002, 22(6): 649~654.[21] 黄秋昊, 蔡运龙. 国内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述评.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19(5): 25~30.[22] 郭杰, 欧名豪, 刘琼, 等.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南通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资源科学, 2009, 31(8): 1355~1361.[23] 王良健, 师迎春, 林目轩. BP神经网络结合小波处理在城市扩张预测中的应用.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 39~47.[24] 张豪, 罗亦泳, 张立亭. 基于遗传支持向量机的城市扩张非线性组合模型. 地理学报, 2010, 65(6): 656~664.[25] 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y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9.[26] 陈彦光, 周一星. 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4): 542~548.[27] 王建军, 吴志强. 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地理学报, 2009, 64(2): 177~188.[28] 李永浮, 鲁奇, 周成虎. 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 地理研究, 2006, 25(1): 131~140.[29] 辛秋红, 尹海东. 基于Gompertz模型的黑龙江省人口预测. 统计与决策, 2008, (23): 82~83.[30] 甘蓉蓉, 陈娜姿. 人口预测的方法比较--以生态足迹法、灰色模型法及回归分析法为例. 西北人口, 2010, 31(1): 57~60.[31] 尹春华, 陈雷. 基于BP神经网络人口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人口学刊, 2005, (2): 44~48.[32] 赖红松, 祝国瑞, 董品杰. 基于灰色预测和神经网络的人口预测. 经济地理, 2004, 24(2): 197~201.[33] 王周喜, 胡斌, 王洪萍. 人口预测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 (8): 53~56.[34] 陈彦光. 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 地理研究, 2004, 23(3): 301~311.[35] 李铭, 方创琳. 基于自组织模型的酒嘉玉地区城市化动态演变. 地理研究, 2006, 25(3): 551~559.[36] 刘胜华, 詹长根. 基于国民经济和人口发展目标的建设用地需求规模预测研究--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5): 47~51.[37] 谈明洪, 范存会. 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的关系探讨. 地理研究, 2004, 23(2): 243~248.[38] 厉伟.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的新思路--从产业层面的一点思考. 城市规划, 2004, 28(3): 62~65.[39] 周一星. 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 人口与经济, 1982, (1): 28~33.[40] 赵显洲.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6, (9): 116~121.[41] 唐根年, 徐维祥, 贾临宇, 等. 中国农民市民化经济门槛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经济地理, 2006, 26(1): 118~121.[42] 路永忠, 陈波翀.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 经济地理, 2005, 25(4): 506~510,514.[43] 顾朝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 2004, 19(2): 1~5.[44] 戴均良, 高晓路, 杜守帅.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 地理研究, 2010, 29(10): 1822~1832.[45] 刘纪远, 张增祥, 庄大方, 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研究, 2003, 22(1): 1~12.[46] 王伟武、金建伟, 肖作鹏, 等. 近18年来杭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地理研究, 2009, 28(3): 685~695.[47]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地理研究, 2001, 20(2): 129~138.[48] 陈彦光, 刘继生.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 地理研究, 2001, 20(2): 146~152.[49] 刘盛和, 吴传钧, 陈田. 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1): 111~119.[50] 徐勇, 汤青, 樊杰, 等. 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 地理研究, 2010, 29(7): 1223~1232.[51] 宗跃光,王蓉, 汪成刚.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潜力-限制性分析--以大连城市化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7, 26(6): 1117~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