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大道,姚士谋,刘慧, 等. 2006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城镇化进程及空间扩张.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 叶嘉安,徐江,易虹. 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 城市规划,2006,(S1):13~18.[3] 周一星. 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 城市规划,2006,(S1):32~40.[4] 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等.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 牛文元, 等.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7)——水:治理与创新.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吴良镛. 建筑学的未来.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 高云才. 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人民日报,2011-02-14(17).[8] 高军波,周春山,等. 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 地理研究,2011, 30 (3):424~428.[9]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 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 中国城市群.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陆大道.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地理研究,2011,30(3):395~396.[12] 李津逵. 中国:加速城市化的考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历史回顾和展望(改革开放30年).城市规划, 2008, 234(5):5~12.[14] 姚士谋,刘登娥,武清华. 中国城市用地集约化的路径选择. 上海城市管理,2010,(5):10~13.[15] 姚士谋,李青,等. 我国城市群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初探. 地理研究,2010, 29(8): 1345~1354.[16] 姚士谋,陈振光,王辰, 等. 我国资源环境对城镇化问题的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进展,2008, 27(3): 94~100.[17] 牛晗. 城市水资源合理化开发利用. 工程勘察,2005,(4):23~27.[18] 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 等. 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 经济地理,2009, 29(1): 8~18.[19] 周干峙. 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发展研究, 2006,(4): 13~14.[20] 方创林, 等.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 甘藏春. 在统筹城乡关系中走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2011-04-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