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才.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向.地理学报,1962,(4):306~319.[2] 陈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学报,1995,50(2):185~191.[3] 陈才,王荣成. 关于中国21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点思考.经济地理,1996,16(3):6~9.[4] 陈才.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方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3(1):28~36.[5] 王士君,陈才.我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地理科学,2002,22(5):563~567.[6]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革新任务.人文地理,1992,7(3):1~6.[7] 陈才,刘曙光.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1~10.[8] 陈才,刘曙光.面向21世纪的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地理科学,1998,18(5): 393~400.[9] 陈才,刘曙光.区域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建设初探.地理研究,1999,18(1):1~6.[10]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11] 陈才.我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认识与几点实践体会.人文地理,2002,17(2):82~85.[12] 陈才.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3] 陈才.经济地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4] 毛汉英,陈才.苏联经济地理(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5] 陈才,毛汉英.苏联经济地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6]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7] 陈才, 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 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规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1] 陈才.世纪之交东北亚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地理研究,2000,9(1):34~42.[22] 王荣成,陈才.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1,10(2): 25~30.[23] 刘曙光,陈才.中国东北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大项目选择与布局.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 7~10, 14.[24] 刘曙光,陈才.东北区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对策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2):78~82.[25] 刘曙光,陈才.我国东北区与东北亚技术合作研究.经济地理,2000,20(1): 24~30.[26] 陈才,王莲琴.世纪之交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与我国东北沿边开放的新形势.世界地理研究,1998,7(2):36~42.[27] 陈才,王士君.东北经济区地缘战略研究 .东北亚论坛,2001,(3): 3~7.[28] 王士君,陈才.中国东北地缘关系及因应对策.人文地理,2003,18(6): 16~19.[29] 陈才,袁树人,丁四保.图们江通海航行与珲春地区总体开发战略设想.东北亚论坛,1992,(1):59~66.[30] 陈才.论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特点及趋势.东北亚论坛,1994,(2):1~5.[31] 陈才.论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潜力与前景.东北亚论坛,1995,(2):1~5.[32] 陈才.图们江流域的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模式.地理学报,1999,54(B06):65~75.[33] 陈才.图们江地区开发与延边地区经济发展.东北亚论坛,1999,(4):7~10.[34] 陈才.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新形势与对策.东北亚论坛,2001,(1) :5~7.[35] 陈才.图们江地缘经济区发展对策研究.东北亚论坛,2002,(3):19~23.[36] 黄馨,陈才,黄晓军.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27(4):79~85.[37] 陈才,修春亮.对东北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机制的再认识.地理科学,1995,15(3):217~225.[38] 陈才.东北地区资源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东北亚论坛,2003, (4) :69~73.[39] 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人文地理,2004,19(5):69~73.[40] 陈才,杨晓慧.东北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与综合布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13.[41] 陈顺,陈才.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人文地理,2006,21(2):82~84.[42] 陈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考.东北亚论坛,2003,(6): 60~64.[43] 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43~50.[44] 张林,陈才.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战略研究.人文地理,2005,20(2):17~20.[45] 朱庆伟,陈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城市物流发展研究.东北亚论坛,2006,15(2):9~12.[46] 董大朋,陈才.交通基础设施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6~80.[47] 佟宝全,陈才,刘继生.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地理科学,2006,26(2):129~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