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 2012, Vol. 31 ›› Issue (12): 2259-2269.doi: 10.11821/yj2012120013
韦杰1, 贺秀斌2
收稿日期:
2011-12-15
修回日期:
2012-04-28
出版日期:
2012-12-10
发布日期:
2012-12-10
通讯作者:
韦杰(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E-mail:wei_jie@mails.ucas.ac.cn
E-mail:wei_jie@mails.ucas.ac.cn
作者简介:
韦杰(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E-mail:wei_jie@mails.ucas.ac.cn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01168);国家水专项(2009ZX07104-0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11BAD31B03);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10060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0BB0323)
WEI Jie1, HE Xiu-bin2
Received:
2011-12-15
Revised:
2012-04-28
Online:
2012-12-10
Published:
2012-12-10
摘要: 流域产沙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反映, 受降雨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采用退 耦理论的思想和差分方法推导出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简易估算方法, 并对长江 上游的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分别计算人类活动总体贡献率。结果表明, 各流域人类 活动对侵蚀产沙变化的贡献率达72%~97%,总体上属于抑制侵蚀的正向活动。长江上游输 沙量呈阶段梯级变化, 根据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距平累积变化的突变特征将 1955~2009年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其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流输沙量较大, 主要与“一五”、“大炼钢铁”、“三线建设”、 农村改革前期不稳定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70年代河流输沙量较小是受当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和采取“挑沙面土”、“边沟背沟”等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后河流输沙量明 显减少, 主要受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水保工程的实施及大兴水库建设等影响。
韦杰, 贺秀斌. 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研究——以长江上游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 31(12): 2259-2269.
WEI Jie, HE Xiu-bi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iverine sediment load: A case study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12): 2259-2269.
[1] Walling D E,Fang D.Recent trends 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loads of the world rivers.Global and PlanetaryChange,2003,39:111~126.[2] 唐政洪, 蔡强国, 许峰. 流域侵蚀产沙的尺度变异规律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2(1):56~61.[3] Walling D E.Human impact on land-ocean sediment transfer by the world's rivers.Geomorphology,2006,79(3/4):192~216.[4] 艾南山, 徐建华. 人类活动对土壤流失影响分析方法的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1988,(10):46~48.[5] 孙长江, 孙瑶, 王磊. 人类活动对柳河水沙影响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18(3):98~100.[6] 徐建华, 艾南山. 水土流失过程的人类活动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1988,2(4):10~16.[7] 樊胜岳, 徐建华.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系统中的人文作用定量分析的通用数学模型初探. 地理科学, 1992,12(4):305~312.[8] 信忠保, 许炯心, 余新晓. 近5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 2009,29(3):1129~1139.[9] 陈国阶, 何锦蜂, 涂建军. 长江上游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差异研究. 山地学报, 2005,23(4):406~412.[10] 陈进, 黄薇. 梯级水库对长江水沙过程影响初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14(6):786~791.[11] 杜俊, 师长兴, 张守红, 等. 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近期输沙变化的影响.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15~22.[12] Du Jun,Shi Changxing,Fan Xiaoli,et al.Impacts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sediment yield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2):359~371.[13] 师长兴. 长江上游输沙尺度效应研究. 地理研究, 2008,27(4):800~810.[14] 师长兴, 杜俊. 长江上游输沙量阶段性变化和原因分析. 泥沙研究, 2009,(4):16~24.[15] 许炯心. 近40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泥沙研究, 2005,(3):8~16.[16] 许炯心, 孙季. 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产沙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地理科学, 2007,27(2):211~218.[17] 许炯心. 长江上游干支流近期水沙变化及其与水库修建的关系. 山地学报, 2009,27(4):385~393.[18] 李从先, 杨守业, 范代读, 等.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第四纪研究, 2004,(5):495~500.[19] 周跃, 朱云梅, 吕喜玺. 人为活动对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1):77~82.[20] 张信宝, 文安邦. 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及其原因. 水利学报, 2002,(4):56~59.[21] Yang Shilun,Zhao Qingying,Belkin I.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ediment load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influences of human activities.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63:56~71.[22] Xu Kehui,Milliman J D.Seasonal variations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Geomorphology,2009,104(3/4):1~8.[23] 杜俊, 师长兴, 胡大伟, 等. 长江上游侵蚀产沙与社会经济因子的关系. 地理学报, 2010,65(9):1089~1098.[24] 张光科, 刘东, 方铎. 山区流域泥沙输移比.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 1996,94(6):85~90.[25] 景可.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初探. 泥沙研究, 2002,(1):53~59.[26] 王玲玲, 姚文艺, 刘兰玉, 等. 我国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进展. 人民黄河, 2008,30(9):36~37.[27] 蔡强国, 范昊明. 泥沙输移比影响因子及其关系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4,23(5):1~9.[28] Wischmeier W H,Smith D D.Rainfall energ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loss.Transactions of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958,39(3):285~291.[29] 王万忠, 焦菊英.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6,16(5):1~20.[30] 章文波, 付金生. 不同类型雨量资料估算降雨侵蚀力. 资源科学, 2003,25(1):35~41.[31] 谢云, 刘宝元, 章文波. 侵蚀性降雨标准. 水土保持学报, 2000,14(4):6~11.[32] 杨子生.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999,19(1):1~9.[33] 许全喜, 石国钰, 陈泽方. 长江上游近期水沙变化特点及其趋势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04,15(4):420~426.[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9.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 |
[1] | 刘永超, 李加林, 袁麒翔, 史小丽, 浦瑞良, 何改丽. 中美港湾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比较——以浙江象山港与佛罗里达坦帕湾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2): 357-368. |
[2] | 徐小任,徐勇. 黄土高原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4): 661-672. |
[3] | 郭媛媛,莫多闻,毛龙江,郭伟民. 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J]. 地理研究, 2016, 35(6): 1041-1051. |
[4] | 徐夏楠,高建华,贾建军,邢飞,汪亚平,齐述华,廖富强.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入湖输沙量影响的定量估算[J]. 地理研究, 2015, 34(5): 838-850. |
[5] | 杨默远, 桑燕芳, 王中根, 刘昌明. 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变化及驱动因子识别[J]. 地理研究, 2014, 33(9): 1658-1667. |
[6] | 任平, 洪步庭, 程武学, 周介铭. 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研究, 2013, 32(6): 1017-1024. |
[7] | 王随继, 李玲, 颜明.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贡献率[J]. 地理研究, 2013, 32(3): 395-402. |
[8] | 刘斌涛, 陶和平, 宋春风, 郭兵, 史展, 张超, 孔博, 何兵. 1960-2009年中国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J]. 地理研究, 2013, 32(2): 245-256. |
[9] | 孔岩, 王红, 任立良.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2, 31(11): 1981-1990. |
[10] | 尹义星, 许有鹏, 陈莹. 太湖流域典型区50年代以来极值水位时空变化[J]. 地理研究, 2011, 30(6): 1077-1088. |
[11] | 景可,焦菊英,李林育,张世杰. 输沙量 、侵蚀量与泥沙输移比的流域尺度关系——以赣江流域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 29(7): 1163-1170. |
[12] | 蓝勇. 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J]. 地理研究, 2010, 29(7): 1182-1192. |
[13] | 姚永慧, 张百平, 谭 靖, 韩 芳. 长江上游山地垂直带谱及其空间分布模式[J]. 地理研究, 2009, 28(6): 1633-1643. |
[14] | 董玉祥, S.L.Namikas, P.A.Hesp. 海岸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的垂向分布模式[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179-1187. |
[15] | 贾铁飞, 张卫国, 俞立中. 1860s以来巢湖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217-1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