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0,29(1):35-42.[2]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3]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4] 宋伟,张凤荣,陈曦炜.土地利用规划中“迁村并点”的公众参与——以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为例.资源科学, 2008,30(11):1694-1699.[5] 张怡然,邱道持,李艳,等.基于效用函数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研究——以渝东北11区县为例.资源科学, 2011,33(1):120-126.[6] 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0,30(11):1871-1877.[7]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地理学报,2001,56(4):437-446.[8] 宋金平,谭勇剑,李利锋.中国农村社区演化的型式及动力机制.人文地理,1999,14(3):41-45.[9]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城市规划,2001,25(6):8-13.[10] 李丽.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规划整治对策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35-45.[11] 何芳,周璐.基于推拉模型的村庄宅基地空心化形成机理.经济论坛,2010,480(8):208-210.[12]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地理科学,2005,25(3):257-262.[13] Liu Y S,Liu Y,Chen Y F,et al.The process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6):876-888.[14] 李勤,孙国玉.农村“空心村”现象的深层次剖析.中国城市经济,2009,(10):25-26.[15] 朱晓华,陈秧分,刘彦随,等.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地理学报, 2010,65(6):736-744.[16] 陈玉福,孙虎,刘彦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地理学报,2010,65(6):727-735.[17] 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地理研究,2010,29(10):1833-1840.[18] 姜广辉,张凤荣,陈军伟,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7,23(5):81-87.[19] 陈明星,叶超,周义.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地理研究,2011,30(8): 1499-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