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等. 中国南方过去 400 年的极端冷冬变化. 地理学报, 2011, 66(11): 1479-1485.[2] 蓝勇. 近 500 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 地理研究, 2010, 9(7): 1182-1192.[3] 郝志新, 葛全胜, 郑景云, 等. 2006 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地理研究, 2007, 26(4): 828-834.[4] 黄燕. 嘉陵江“嘉靖年”洪水初探. 人民长江, 1999, 30(3): 39-40.[5] 吴敌. 嘉陵江洪化元年洪水问题.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7-11.[6] 文廷海.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洪灾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12-20.[7] 殷建国. 嘉陵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灾害学, 2008, 23(9): 66-70.[8] 苗磊. 西汉水与嘉陵江干流洪水遭遇分析. 地下水, 2011, 33(5): 145-146.[9]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四川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16-231.[10]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重庆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8. 22-108.[11]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陕西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6-55.[12]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甘肃卷.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16-181.[13]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 四川水旱灾害.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14]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重庆市文化局, 重庆市博物馆. 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3.[15] 钟祥浩, 李祥妹, 范建容.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变化对削洪减灾功能的影响.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3): 1-5.[16] 黄锡荃, 李惠明, 金伯欣. 水文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67-270.[17] 蓝勇. 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 中国农史, 1993, 12(1): 19-28.[18] 蓝勇. 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4, (3): 203-210.[19] 蓝勇. 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2. 12-13.[20] 蓝勇, 黄权生. “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6.[21] 朱圣钟. 明清四川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地理研究, 2012, 31(1): 23-33.[22] 杨志荣, 邓兴. 湖南省近 500 年洪涝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4): 76-83.[23] 许武成, 王文, 黎明. 嘉陵江流域洪水等级的建议划分标准.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3): 51-55.[24] 尹均科, 于德源, 吴文涛, 等. 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25] 王邨. 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与预测.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26] 樊宝敏, 李智勇. 过去 4000 年中国降水与森林变化的数量关系. 生态学报, 2010, 30(20): 5666-5676.[27] 严平, 韦朝领, 王相文, 等.森林覆盖率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 2000, 18(3): 8-10.[28] 闵庆文, 袁嘉祖. 森林对于降水的可能影响: 几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的比较.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5): 467-473.[29] 葛全胜, 赵名茶, 张雪芹, 等. 过去 50 年中国森林资源和降水变化的统计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5): 413-419.[30] 景爱. 森林与降雨. 群言, 2001, (2): 32-33.[31] 郭声波. 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田垦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 (4): 77-108.[32] 中野孤山. 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 郭举昆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