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igasa T. Urban Planning. Tokyo: Kioritz Corporation Press, 1977.[2]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1991, 11(3): 1-5.[3] 李雪铭, 姜斌, 杨波. 人居环境:地理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2): 75-78.[4] 王如松, 刘晶茹. 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 现代城市研究, 2010, (3): 28-31.[5] 周庆华. 对人居环境的深层生态学思索. 城市规划学刊, 2006, (5): 86-88.[6]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等.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以广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7(2): 421-430.[7] 黄勇, 赵万民.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认识. 城市规划, 2007, 31(10): 30-35.[8] 杨贵庆. 提高社区环境品质, 加强居民定居意识——对上海大都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城市规划汇刊, 1997, (4): 17-23.[9] 李丽萍. 城市人居环境.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0]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地理科学, 2007, 27(1): 17-23.[11] 杨俊, 李雪铭, 李永化, 等. 基于 DPSIRM 模型的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空间分异——以大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 (1): 135-143.[12] Sakamoto A, Hiromichi 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livable environment evaluation support system using Web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2004, 6(2): 175-195.[13]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地理学报, 2008, 63(10): 1022-1032.[14] 刘旺, 张文忠. 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微观机制的实证研究——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 经济地理, 2006, 26(5): 802-805.[15] 刘颂, 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1999, (5): 35-37.[16] 吴志强.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34.[17] 谭少华, 赵万民.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的能值指标构建. 城市规划学刊, 2008, (5): 97-101.[18] 陈浮. 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7): 25-27.[19] 李嘉菲, 李雪铭. 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4): 77-83.[20] 李雪铭, 张建丽, 杨俊, 等. 社区人居环境吸引力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7): 1199-1208.[21] 马婧婧, 曾菊新. 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北钟祥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3): 450-460.[22] 朱鹏, 姚亦锋, 张培刚.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河南科学, 2006, 24(1): 134-137.[23] Dimitrios V.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longevity, and the dynam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conomics, 2010, 46: 59-73.[24] 李雪铭, 李明. 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2-747.[25] 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 (试行)》的通知 (环发 [2010] 75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