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源,康慕谊,刘全儒,等. 贺兰山针叶林结构特征与种类组成的比较. 地理研究,2007,26(2):305~312.
[2] 戴君虎,白洁,邵力阳,等. 六盘山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 地理研究,2007,26(1):91~99.
[3] Costanza R. Social goals and th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Ecosystem,2000,3:4~10.
[4] 廖显春. 目前我国森林环境价值评价的难点及对策.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2):96~99.
[5] 胡正华,于明坚,丁炳扬.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生态环境,2003,12(4):436~439.
[6] 季春峰,邹惠渝,向其柏. 黄山松研究进展(综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1):111~114.
[7] 吴泽民,吴文友,卢 斌. 安徽大别山黄山松林分生物量及物质积累与分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0 (3):294~29.
[8] 宋萍,洪伟,吴承祯,等. 天然黄山松种群空间格局的分形特征——关联维数.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 23(1): 32~36.
[9] 封磊,洪伟,兰思仁. 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3):16~18.
[10] 吴泽民,黄成林,韦朝领. 黄山松群落林隙光能效应与黄山松的更新. 应用生态学报,2000,11(1):13~18.
[11] 王景升,李文华,任青山,等. 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831~840.
[12] 天柱山志编纂委员会. 天柱山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50.
[13] Sutherland W J. 张金屯 译. 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31~134.
[1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78~79.
[15]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 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60~163.
[16] Gehlbach F R. Investigation,evaluation,and priority ranking of natural area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75,8(2):79~88.
[17]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18] Raunkiaer C.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34.623.
[19] 吴征镒 主编.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0~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