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海英, 史正涛, 童绍玉.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8): 1907-1919. |
[2] |
毛明策, 蔡新玲, 高茂盛. 基于植被分区的秦岭年降水分区验证及其年际变化[J]. 地理研究, 2020, 39(12): 2833-2841. |
[3] |
车存伟, 张明军, 王圣杰, 杜勤勤, 马转转, 孟鸿飞, 瞿德业.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 39(11): 2537-2551. |
[4] |
邓海军, 郭斌, 曹永强, 陈忠升, 张余庆, 陈兴伟, 高路, 陈莹, 刘梅冰. 1961—2016年中国昼夜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 2020, 39(10): 2415-2426. |
[5] |
李双双, 孔锋, 韩鹭, 延军平, 汪成博, 武亚群. 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 39(1): 140-151. |
[6] |
孙艺杰, 刘宪锋, 任志远, 李双双. 1960—2016年黄土高原多尺度干旱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9, 38(7): 1820-1832. |
[7] |
王晓利, 侯西勇. 1982—2014年中国沿海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J]. 地理研究, 2019, 38(4): 807-821. |
[8] |
侯光良, 许长军, 吕晨青, 陈琼, 兰措卓玛. 中全新世仰韶文化扩张的环境背景[J]. 地理研究, 2019, 38(2): 437-444. |
[9] |
周建, 张凤荣, 徐艳, 高阳, 张佰林, 李超. 基于降水量与土壤类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格局及变化分析——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10-1222. |
[10] |
李侠祥, 张学珍, 张丽娟, 郑景云. 中国东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夏季降水影响的不稳定性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233-1244. |
[11] |
张静静, 郑辉, 朱连奇, 崔耀平, 张晓东, 叶露培. 豫西山地植被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J]. 地理研究, 2017, 36(4): 765-778. |
[12] |
李兰晖, 刘琼欢, 张镱锂, 刘林山, 丁明军, 谷昌军. 羌塘高原降水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47-2060. |
[13] |
师宇, 楼小凤, 王广河. 气溶胶对北京地区云和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J].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912-1924. |
[14] |
郑景云, 吴茂炜, 郝志新, 张学珍.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格局——观测与CESM控制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J]. 地理研究, 2016, 35(1): 14-24. |
[15] |
张宏文, 张学珍, 张丽娟. WRF模拟的1980-2000年中国东北农业开发对气候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53-1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