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8(1):90~94.[2] 曾绍敏,罗大斌。宋代马湖夷界山崩的地点在哪里。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80,5(1):97~99.[3] 梁小华,李文纲,杨建宏,等。对1216年雷波马湖地震震中位置的质疑。中国地震,2002,18(4):382~388.[4] 张成贵,王新民,裴锡瑜。1536年强震与安宁河断裂上的最新地标断错。四川地震,1998,(4):34~51.[5] 俞维贤,宋方敏,闻学译,等。1850年西昌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研究;地震研究,2001,24(4):346~350.[6] 汪耀奉。金沙江宜宾842年迁城洪水。四川水利,1995,16(3):57~58.[7] 汪耀奉。金沙江历史洪水特性概述。四川水利,1999,20(3):46~48.[8] 辛忠礼,张纪民,古安,等。金沙江1813年洪水。水电站设计,2000,16(3):19~23.[9] 冷伦,冷荣梅。雅砻江垮山洪水和历史的教训。四川水利。2002,23(2):42~44.[10]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部。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 局,1991.[11]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博物馆。四川两千年洪灾史料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12] 骆承政、陈树娥、周一敏。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北京:中国书店,2006.[13]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北京:新华书店,1981.[14] 张波,冯风,等。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 中国气象大典编委会。中国气象大典。四川卷。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16] 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水旱灾害。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7] 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史稿。成都:巴蜀书社,1989.[18] 朱圣钟。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9] 黄健民,徐之华。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42.[20] 徐淑英。夏季风活动与长江流域的旱涝。地理研究,1982,1(1):58~68.[21] 满志敏。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80~294.[22] 王邨。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与预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3] 尹均科,于德源,吴文涛,等。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04,137.[24] 王彩红。康雍干时期河北地区水旱灾害的特征。世纪桥,2009,188(11):37~38.[25] 杨志荣,邓兴。湖南省近500年洪涝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7(4):76~83.[26] 李克让,尹思明,沙万英。中国现代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地理研究,1996,15(3):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