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 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
    李国胜, 郭兆成
    2007, 26 (1):  1-10.  doi: 10.11821/yj2007010001
    摘要 ( )   PDF(302KB) ( )  
    采用以偏确定性系数来表征自然地理本底条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亦即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边际贡献率",初步构建了一种定量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阐述了建立这种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实现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并以我国近50年来GDP总量、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时空分布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对我国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边际贡献率"能够定量表征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可以作为评价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有效工具,量化与反演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文与水资源
    基于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的 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特征
    宋献方, 李发东, 于静洁, 唐常源, 杨 聪, 刘相超, 佐仓保夫, 近滕昭彦
    2007, 26 (1):  11-21.  doi: 10.11821/yj2007010002
    摘要 ( )   PDF(341KB) ( )  
    为了研究变化环境下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规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应用,对潮白河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测定其氢、氧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判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各含水层的相互联系。降水和地下水中的环境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分析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区浅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非常强烈。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地下水水质以 Ca2+和 HCO-3为主,属Ca2+-Mg2+-HCO-3型地下水。山前地下水类型为Ca2+-Mg2+-HCO-3、 Na+-K+-HCO-3、Mg2+-Ca2+-HCO-3和 Ca2+-Mg2+-Cl--SO2-4。平原区地下水为Mg2+, Na+和HCO-3。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为Ca2+-Mg2+-HCO-3型和Ca2+-Mg2+-Cl--SO2-4型地下水。水化学分析证实了越流补给的存在。Ca2+ 和 HCO-3离子均呈山区高、山前和平原低、而滨海增高的趋势。沿潮白河流向地下水类型变化为:Ca2+-Mg2+-HCO-3 Na+=K+-HCO-3 Ca2+-Mg2+-HCO-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流域生态需水估算
    王西琴, 张 远, 刘昌明
    2007, 26 (1):  22-28.  doi: 10.11821/yj2007010003
    摘要 ( )   PDF(712KB) ( )  
    从辽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主要生态需水类型的基础上,基于水资源分区,分别估算各水资源分区的不同类型的生态需水,包括枯季河道生态需水、汛期输沙需水、入海需水、地下水恢复需补充的水量、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等。针对辽河流域季节性河流的特点,提出了枯水季节最小流量法的枯季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辽河流域生态需水总量为130.44×108m3,占地表径流的48.3%,其中浑太河、东辽河2个水资源分区的生态需水量占地表径流的比例在60%以上,辽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占地表径流的53.5%,其余水资源分区生态需水量占地表径流的比例均在50%以下。研究结果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与乡村
    黄河中上游河道生态水短缺价值损失探讨
    王会肖, 覃龙华
    2007, 26 (1):  29-36.  doi: 10.11821/yj2007010004
    摘要 ( )   PDF(1700KB) ( )  
    作为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黄河中上游的水资源十分短缺,而如何定量计算由于水短缺而导致的生态价值损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生态价值进行分类,并对国内常用的评估方法进行介绍。根据黄河中上游的特点将生态需水分为输沙需水、基本生态需水和蒸发需水三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对短缺水量引起的生态价值损失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2002年黄河中上游生态价值损失中由泥沙淤积引起的部分最大,达到了35.3亿元,其次是水质污染和渔业损失,分别为15.5亿和8.0亿元。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未对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科学文化功能等其他生态价值损失进行计算。最后提出跨流域调水是弥补生态损失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PMODEL中地形指数ln 的新算法
    雍 斌, 张万昌, 陈艳华
    2007, 26 (1):  37-46.  doi: 10.11821/yj2007010005
    摘要 ( )   PDF(815KB) ( )  
    TOPMODEL中地形指数ln (α/tanβ)被用来近似表征流域径流源面积和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地形指数的方法为多流向算法 (FD8算法)。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流向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基于此对流动累积分配中的有效等高线长度精确计算提出了几何锥面内切圆算法,同时改进了传统的地形指数中单位等高线汇流面积α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多流向算法对DEM中异常栅格的处理能力。改进后的地形指数新算法在两个不同流域和不同分辨率DEM上与传统多流向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算法在原理上更符合地形指数物理意义,实际应用中其计算结果更准确。这种地形指数新算法的提出对于流域水文过程机理分析及陆面过程定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排列熵应用于气候复杂性度量
    郝成元, 吴绍洪, 李双成
    2007, 26 (1):  46-52.  doi: 10.11821/yj2007010006
    摘要 ( )   PDF(1670KB) ( )  
    云南省南部地区由于多季风系统影响和大地形作用的多样性,气候系统复杂多样。本文利用多年日气温和降水资料、依据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相邻数据对比的复杂度参数——排列熵,对这种气候系统复杂性的度量效果是简单而有效的:气温熵值的空间格局反映了区域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哀牢山山地作用的显著性;降水熵值的空间格局不仅指示了水汽来源的方向,而且反映了降水空间递变强度的区域差异。并很好的诠释了当地气候的大气环流和局地地形的双重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
    王丽霞, 任志远
    2007, 26 (1):  53-59.  doi: 10.11821/yj2007010007
    摘要 ( )   PDF(685KB) ( )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边缘,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山西省大同市及所辖7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依据该区域1971~2000年的长期实测气象资料,在借鉴前人建立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作物实验,尝试性拟合出符合区域特点的典型气候要素适宜度隶属函数;分区计算了农业生态资源指数 、效能指数及利用系数,总结出区域气温及降水量适宜度曲线大致呈 "∩"型分布规律,峰值出现在每年的6~8月之间;日照百分率适宜度曲线呈 "∪"型分布规律,谷值出现在每年的7月。在SPSS统计软件环境中,以各区域累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为分类实体,进行模糊动态聚类,提出研究区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三种等级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与 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付新峰, 杨胜天, 刘昌明
    2007, 26 (1):  60-66.  doi: 10.11821/yj2007010008
    摘要 ( )   PDF(1997KB) ( )  
    对流域NDVI进行计算的前提下,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流域NDVI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空间上,流域NDV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下游与中游的部分地区,而流域中上游与源头NDVI值相对较小。在流域DEM的支持下,把流域站点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等数据采用Kriging方法插值成与流域NDVI相一致的空间Grid数据。流域NDVI与降水量、平均气温的关系进行F检验与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P=0,表明其相关分析的可信度较高。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对其进行了线性与对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流域NDVI与降水量的平均线性相关系数达0.8,对数相关系数为0.71;流域NDVI与流域平均气温线性相关系数为0.77,对数相关系数为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量及其估算方法
    景 可, 张信宝
    2007, 26 (1):  67-74.  doi: 10.11821/yj2007010009
    摘要 ( )   PDF(1790KB) ( )  
    首先阐述了土壤侵蚀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自然侵蚀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继而从夷平面、河流阶地、沉积盆地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形迹论述了第四纪以来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存在的佐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依据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利用沉积物的厚度、面积和沉积时段分别计算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古云梦泽流域全新世以来的自然侵蚀量,它们分别为264.2t/km2 · a、 312.5t/km2 · a和297.0t/km2 · a;同时,本文还辅以川西和三峡地区的对比实验小区资料,现代自然侵蚀量分别为342.0t/km2 · a、 75~270t/km2 · a佐证历史自然侵蚀量。长江上中游区域的自然侵蚀量介于264.0t/km2 · a ~342.0t/km2 · a之间。流域平均自然侵蚀量是现代侵蚀量的50%~60%之间;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长江中上游现代土壤侵蚀的属性、演变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可为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建设目标提供背景参照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内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
    张春来, 邹学勇, 杨 硕, 潘星慧, 王洪涛
    2007, 26 (1):  75-82.  doi: 10.11821/yj2007010010
    摘要 ( )   PDF(96KB) ( )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铁路防护体系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发生变化,流沙区至人工植被带地表沉积物中表层土壤的黏粒和粉沙含量显著增大,平均粒径减小,颗粒分选性显著变差。防护体系内表层沉积物中的粉沙含量与地表相对高程反相关,黏粒含量与地形起伏没有直接关系,颗粒平均粒径、分选性与地表相对高程正相关。在土层垂直方向上,表层0~5cm内土壤粉沙含量较高,颗粒分选性差;5cm以下深度内土壤粉沙含量减少,颗粒分选性变好。在防护体系内沙丘地貌的不同部位,沙尘沉积速率不同。据此估算表明防护体系内固定沙丘迎风坡顶部沉积速率为0.147 cm/a左右;背风坡和丘间地平均堆积速率大于0.588c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群落生态分析
    李素清, 张金屯
    2007, 26 (1):  83-90.  doi: 10.11821/yj2007010011
    摘要 ( )   PDF(1909KB) ( )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TWINSPAN )和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 )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将该草甸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及优势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高度、放牧强度和群落土壤湿度的梯度变化,表明海拔高度和水热条件是影响植物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在群落类型分化中有重要作用,同时放牧对亚高山草甸演替过程的干扰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盘山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
    戴君虎, 白 洁, 邵力阳, 韩 超, 崔海亭
    2007, 26 (1):  91-100.  doi: 10.11821/yj2007010012
    摘要 ( )   PDF(336KB) ( )  
    六盘山位于陕甘宁交接地区,属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是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维管植物836种,隶属于93科,359属。本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的黄土高原亚地区。全部种子植物可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与其他植物区系联系广泛,但特有属较贫乏。六盘山与小陇山、太白山和中条山的属相似性系数较高,均达60%以上,表明几座山体处于相似的生物气候背景之下,地理隔离性不明显。与贺兰山的属相似性系数低于60%,因为贺兰山位于干旱的荒漠与半荒漠区,可能有地理隔离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丘陵沟壑区乔灌草植物空间优化配置——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郑海峰, 陈利顶, 于洪波
    2007, 26 (1):  101-109.  doi: 10.11821/yj2007010013
    摘要 ( )   PDF(585KB) ( )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有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而乔灌草植物在空间上的不合理配置是造成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选择研究区内限制植物生长与分布的4个关键环境因子 (高程、坡度、坡向和降雨量),利用多属性决策分析(MCDA)的方法,探讨乔灌草植物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5类乔灌草植物空间优化配置主模式和18类乔灌草植物空间优化配置子模式;同时,应用GIS聚类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划分的乔灌草植物空间优化配置模式进行空间布局分析。结果显示: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林/农林复合配置模式和农田/庭院经济配置模式是研究区的主要配置模式,占配置模式总面积的76.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土壤全氮空间分布估算——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
    程先富,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2007, 26 (1):  110-116.  doi: 10.11821/yj2007010014
    摘要 ( )   PDF(1060KB) ( )  
    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DEM,在区域范围内,可以表征基于母岩和地形因子的土壤-景观模型。本次研究根据兴国县151个样点数据,分析TN和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TN含量平均值为1.06g/kg,千枚岩发育的土壤中TN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35g/kg ;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中TN的平均含量最低,为0.88g/kg 。空间分布上:TN含量在0.5g/kg~1.0g/kg的面积最大,为1580km2,TN含量在2.0g/kg以上的面积最小,为127km2。地形变量中坡向对TN含量影响最大,TN含量和母岩、海拔、坡向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坡度和TN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和DEM(30m×30m),估算TN的空间分布,R2为0.63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潜在可交换性磷研究
    步青云, 金相灿, 王圣瑞
    2007, 26 (1):  117-124.  doi: 10.11821/yj2007010015
    摘要 ( )   PDF(855KB) ( )  
    利用无限稀释外推法 (IDE法 )和Hieltjes与Lijklema提出的H-L法对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性磷进行测定,研究了IDE法测定的潜在可交换性磷 (IDE-P )与H-L法使用NH4Cl测定的氯化铵磷 (NH4Cl-P )在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及二者关系,并对IDE-P和NH4Cl-P与沉积物土壤测试磷 (STP)、磷吸附饱和度 (DPS)、总磷 (TP)和有机质关系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沉积物IDE-P和NH4Cl-P分布遵循重污染沉积物>污染较轻沉积物的规律,IDE-P含量高于NH4Cl-P含量;不同沉积物的(NH4Cl-P/IDE-P)%变化较大;IDE-P和NH4Cl-P与STP、DPS、总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典型矿区中植物对Cu、Mn和Zn的富集特征与潜在的Mn超富集植物
    范稚莲, 莫良玉, 陈同斌, 翟丽梅, 雷梅, 黄安奇, 黎 桦
    2007, 26 (1):  125-131.  doi: 10.11821/yj2007010016
    摘要 ( )   PDF(341KB) ( )  
    本文对广西锰矿区、铅锌矿区和金矿区土壤和植物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所调查的24种植物中,Cu含量在30.8~183.8mg/kg范围,Mn含量在143.6~27514mg/kg范围,Zn含量在113.3~1773mg/kg范围。相对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普通植物来说,其Cu、Mn和Zn含量都较高。生长在锰矿区的狗牙根、香附子和菜蕨中Mn的含量分别达到27514、16144和11516mg/kg,相应的富集系数为11.4、6.7和4.8。这3种植物均达到Mn超富集植物的相关标准,因此是潜在的Mn超富集植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许志晖, 戴学军, 庄大昌, 林 岚, 丁登山
    2007, 26 (1):  132-140.  doi: 10.11821/yj2007010017
    摘要 ( )   PDF(515KB) ( )  
    应用分形理论,以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为例,测算出其聚集维数、网格信息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三种分形维数,对景区景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维数值和分维数坐标图进行了分析,认为南京市景区景点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系统的有序度高,空间结构紧致,具有景点体系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南京市景区景点的空间分布集聚性很强,且是沿着某些方向上的集聚,自组织优化趋势受到无序因素的干扰而打断,空间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测量
    程占红, 吴必虎, 牛莉芹
    2007, 26 (1):  141-148.  doi: 10.11821/yj2007010018
    摘要 ( )   PDF(1762KB) ( )  
    本文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TWINSPAN和DCA对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程度的认知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TWINSPAN是一种较好的数量分类方法,将32个样本分为成熟积极型、非成熟积极型、退却型和冷漠型4组; (2)DCA第一轴主要反映了样本的性别和收入特征,第二轴反映了样本的受教育程度; (3)优势因子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样本类型的分布格局; (4)TWINSPAN分类的结果与DCA排序的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它们都客观地反映出从事旅游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化城市的生态枢纽建设实证分析
    王成新, 姚士谋, 王书国
    2007, 26 (1):  149-157.  doi: 10.11821/yj2007010019
    摘要 ( )   PDF(340KB) ( )  
    进入21世纪,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也逐步为社会各界所共识。构建生态枢纽、恢复和提升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服务功能,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了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枢纽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和分类,总结了它所拥有的自然景观轴心、气候调节、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集约发展等五大功能效应。最后以南京为例,对城市生态枢纽规划的条件、方案选择以及相应措施进行了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管治、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以常州市区为例
    甄 峰, 简博秀, 沈 青, 郑 俊
    2007, 26 (1):  157-167.  doi: 10.11821/yj2007010020
    摘要 ( )   PDF(468KB) ( )  
    以常州市区为例,重点从产业空间管治的角度,分析了在行政区划调整下城市管治重构与空间整合。通过分析现状开发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与区位选址方面的问题,论文认为,当前制度框架、经济政策与要素集聚、社会文化及空间规划等方面是造成目前中心城区之间管治冲突的主要原因;行政区划调整虽然有利于城市规模的做大和某种程度上规避强大的县级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日益突出的矛盾,但当前的发展并没有有效地削减这两大空间单元之间的本质冲突。进而,论文又从制度重构、政策导向与空间整合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要构建有效的市区管治模式、实现空间协调发展与整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莞市金融服务业分散化空间格局——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视角
    林彰平, 闫小培, 方远平
    2007, 26 (1):  168-178.  doi: 10.11821/yj2007010021
    摘要 ( )   PDF(442KB) ( )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反映企业金融服务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统计 (1990~2003 )和基本单位普查 (2001 )数据,实证分析了东莞市第二产业分散化空间格局前提下,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多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成功港资企业"两点"金融服务消费行为以及镇区工业集团总公司"园区型"金融服务消费行为,探讨了东莞金融服务业"无强中心,分散化"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指标下的穗港城市走廊潜在通达性 及其空间格局
    徐 旭, 曹小曙, 闫小培
    2007, 26 (1):  179-186.  doi: 10.11821/yj2007010022
    摘要 ( )   PDF(1764KB) ( )  

    本文以最短时间距离以及加权平均出行时间两种指标,其中后者以未来人口数为其加权因子,在对广州至香港之间廊道状区域的陆路交通网络现状通达性数据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其潜在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分析。由此得出,穗港走廊内部的陆路网络潜在通达性呈现出同心环状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其潜在通达性水平以环心为最优,逐渐往外层递减;两种指标换算成通达性系数进行对比,发现利用未来人口数作为加权因子之后,走廊南部在整个网络的通达性地位得到了提升,但走廊北部的通达性地位却受到了削弱;穗港走廊潜在通达性空间格局比现状更加收敛,整体通达性水平得到提升,初始通达性水平越低的地方,提升的幅度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 及调控策略 ——以江苏省为例
    刘耀彬, 陈 斐, 李仁东
    2007, 26 (1):  187-196.  doi: 10.11821/yj2007010023
    摘要 ( )   PDF(2408KB) ( )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及框架,利用SD的原理和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建立了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SD模型,并选取五种典型发展模式进行策略情景模拟。分析表明:①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的特点,SD模型分析此类问题具有明显的适用性。模型的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反映它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复杂行为,评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效应;②在不同调控策略的发展模式下,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五种模式都有其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缺陷;③根据该省的发展特点和区域发展差异并结合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分阶段和分地域推进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社会城市化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该省人口、经济、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刘承良, 余瑞林, 熊剑平, 朱俊林, 张 红
    2007, 26 (1):  197-209.  doi: 10.11821/yj2007010024
    摘要 ( )   PDF(602KB) ( )  
    都市圈空间结构是城市体系中最综合、最富于变化的热点部分。基于武汉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空间竞争与范围的动态性特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存在主要方向,具有时间惯性,空间极化明显;地域空间上经济联系作用强度距离衰减,形成圈层结构分异。从点、线、面组合关系角度,构建节点中心性、通道网络性、范围系统性指标,定量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中心城市中心性等级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与交通地理区位紧密相关;主要通道与侍服能力也存在等级层次性,明显形成两城际交通走廊;中心城市腹地范围与自身外向经济联系强度密切相关,受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罗马会议及其主要成果
    闵庆文, 赵立军, 叶明儿
    2007, 26 (1):  211-212.  doi: 10.11821/yj2007010025
    摘要 ( )   PDF(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