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效益的研究
    刘昌明, 周长青, 张士锋, 王小莉
    2005, 24 (1):  1-10.  doi: 10.11821/yj2005010001
    摘要 ( )   PDF(385KB) ( )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有限的降水不足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水量,为了避免因缺水造成的减产,需要实施灌溉以补充水分。本文讨论了灌水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并以小麦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了小麦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耗水资料的分析整理,揭示了小麦的水分效应及需水规律。对典型灌溉制度下小麦水分生产函数的分析表明,水资源投入的最佳效益点并非水分利用效率的最高点和产量最高点,小麦灌水效益最佳点的确定原则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合理利用小麦灌溉生产函数及其规律,可以实现小麦节水、高产、高效的较好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李双成, 蔡运龙
    2005, 24 (1):  11-18.  doi: 10.11821/yj2005010002
    摘要 ( )   PDF(207KB) ( )  

    大量研究证实,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及其时空特征均是尺度依存的,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尺度问题越来越展示出其重要性。针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不同程度存在诸如概念模糊、转换模式不统一、转换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标准等与尺度相关问题,本文对一些有关尺度转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在评述了尺度及其转换研究的地理学意义后,着重阐述了地理学尺度研究理论框架的内容和对象,提出了地理科学中需要解决的10个关键尺度问题,并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及模拟复杂土地利用系统
    黎夏, 叶嘉安
    2005, 24 (1):  19-27.  doi: 10.11821/yj2005010003
    摘要 ( )   PDF(802KB) ( )  

    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a),并将其用来模拟复杂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演变。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利用元胞自动机进行城市模拟的研究,但这些模型往往局限于模拟从非城市用地到城市用地的转变。模拟多种土地利用的动态系统比一般模拟城市演化要复杂得多,需要使用许多空间变量和参数,而确定模型的参数值和模型结构有很大困难。本文通过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和GIS相结合来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模拟,并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分类图像来训练神经网络,能十分方便地确定模型参数和模型结构,消除常规模拟方法所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
    丁圣彦, 张明亮
    2005, 24 (1):  28-37.  doi: 10.11821/yj2005010004
    摘要 ( )   PDF(643KB) ( )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采用分维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边界密度等指数,分析了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斑块数增加,由1988年的28784个增加到2002年的32311个;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2)建设用地、水域和城市绿地面积增加;耕地(主要是水浇地)、未利用土地和园地等面积减小。(3)建设用地的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城市绿地的空间质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水域空间质心向东南方向转移。(4)在景观斑块之间,高密度建设用地转移很少,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低密度建设用地主要转为高密度建设用地;而旱地、水浇地等耕地主要转变为低密度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主要转移为旱地、城市绿地和水域。人类活动和黄河同时控制着开封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沿海中小流域平原区洪水淹没模拟
    许有鹏, 葛小平, 张立峰, 都金康
    2005, 24 (1):  38-45.  doi: 10.11821/yj2005010005
    摘要 ( )   PDF(331KB) ( )  

    我国东南沿海中小流域洪水过程短,调节能力差,洪水灾害严重。而该区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流域中下游冲洪积平原上,为此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甬江流域奉化江下游为实验区,探讨了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小流域洪水淹没模拟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开展了基于遥感和GIS的流域降雨径流和洪水演进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洪水淹没范围和灾情评估模型。最后利用遥感、遥测和GIS信息,对实验区洪水淹没和灾情评估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从而为中小流域防洪减灾决策研究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张耀光, 魏东岚, 王国力, 肇博, 宋欣茹, 王圣云
    2005, 24 (1):  46-56.  doi: 10.11821/yj2005010006
    摘要 ( )   PDF(515KB) ( )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徐建华, 鲁凤, 苏方林, 卢艳
    2005, 24 (1):  57-68.  doi: 10.11821/yj2005010007
    摘要 ( )   PDF(234KB) ( )  

    运用多阶段Theil系数嵌套分解法和小波分析法,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基本结论是:从省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东部省际之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和西部省际之间的差异一直相对较小,而且变化趋势较为缓慢,但是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一直在增大。从地级行政区域单元来看,省内差异是全国整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省内差异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比三大地带之间差异和省际差异的贡献显著得多。从时间尺度来看,在大时间尺度(譬如24年)水平上,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基本上服从“倒U型”曲线规律,但是小时间尺度(譬如23年或22年)水平上来看,则呈现为一条由几个倒U与U型曲线首尾相接的“复合倒U型曲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
    俞孔坚, 李伟, 李迪华, 李春波, 黄刚, 刘海龙
    2005, 24 (1):  69-76.  doi: 10.11821/yj2005010008
    摘要 ( )   PDF(298KB) ( )  

    遗产廊道是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本文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结合GIS技术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新途径。主要的思路是:把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不同阻力分布,模拟其空间扩张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确定适宜建立廊道的区域。依据公众偏好调查,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人员评价,来确定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阻力系数。在有关探讨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地区———浙江台州市案例,进行了较详细的呈示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周春山, 陈素素, 罗彦
    2005, 24 (1):  77-88.  doi: 10.11821/yj2005010009
    摘要 ( )   PDF(1515KB) ( )  

    城市住房空间是城市发展历史轨迹的物质体现。广州市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住房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以街道为基本单位,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广州市建成区的住房空间结构划分为四大类:Ⅰ解放前建成的旧房区;Ⅱ改革开放前建成的机关公房(Ⅱa)和原工业企业公房集中区(Ⅱb);Ⅲ上世纪年代开始发展的设施相对简陋的住房分布区;Ⅳ上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的商品房(Ⅳa)和自建房(Ⅳb)集中区。并从城市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旧城改造、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住房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进一步推导了中国大城市的住房空间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以来东北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宋玉祥, 陈群元
    2005, 24 (1):  89-97.  doi: 10.11821/yj2005010010
    摘要 ( )   PDF(189KB) ( )  

    东北地区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特有的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东北地区近现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近100年的事情。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历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掠夺开发,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重点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东北城市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并后来居上成为我国除几个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城市相比,东北城市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但也清晰而集中地反映了城市化与交通发展、工业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特征。本文试图把东北地区近百年来城市的发展置于区域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着重探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市发展的动因,同时阐明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及全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南缘沉积物磁化率、δ13C与粒度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钟巍, 王立国, 李偲
    2005, 24 (1):  98-104.  doi: 10.11821/yj2005010011
    摘要 ( )   PDF(313KB) ( )  

    本文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湖沼相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与碳酸盐δ13C呈正相关关系,与粒度参数中056~3557μm各组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同1783~3170μm部分负相关性最为显著;与5637~2244μm之间各组分显著正相关,其中与7096~200μm各组分正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气候环境背景与意义表现为:在寒冷期中,δ13C偏轻,相对湿度和植被盖度增加,地表侵蚀减弱,只有较细物质才能向湖泊沼泽搬运加积,地表氧化环境减弱,磁化率减小;而在温暖期中,则相反。在区域对比基础上,根据上述指标将近40ka以来此地区气候环境变化划分了8个阶段。本文的各种指标(特别是粒度指标)与GreenlandGISP2冰芯δ18O记录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研究区近40ka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可能具有全球背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
    张祖陆, 聂晓红, 刘恩峰, 辛良杰
    2005, 24 (1):  105-112.  doi: 10.11821/yj2005010012
    摘要 ( )   PDF(281KB) ( )  

    莱州湾南岸是我国典型的咸水入侵区,古环境变化构成了现代咸水入侵发生的背景。本文通过对潍河下游地区A1、A5孔岩芯系统的孢粉、有孔虫、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资料的分析,结合100余个钻孔的沉积特征,论述了莱州湾南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特征。本区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冷暖气候波动,三次显著的暖湿期为85~76kaBP、50~24kaBP、10~4kaBP,为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这三个时期分别与晚更新以来的三次海侵相对应,与相邻区域相比,全新世海侵开始早、结束晚;两次冷干期为76~50kaBP、24~10kaBP,分别对应于早大理冰期、晚大理冰期,为陆相沉积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天然锦鸡儿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志强, 刘宝元, 王晓兰
    2005, 24 (1):  113-120.  doi: 10.11821/yj2005010013
    摘要 ( )   PDF(330KB) ( )  

    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地区的一种地带性植被,天然甘蒙锦鸡儿灌丛,将其0~99m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与人工柠条锦鸡儿灌丛、人工杏树林、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天然锦鸡儿灌丛在1m以下土壤各层的水分含量均高于人工柠条灌丛和人工杏树林,而与放牧荒坡和农地的土壤湿度接近,略低于农地。天然锦鸡儿灌丛4m以上土层的土壤湿度还明显高于天然草地;天然锦鸡儿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深度在2m土层以上,而人工柠条灌丛形成的难效无效水层则深达56m,人工杏树林42m,天然草地、放牧荒坡分别为36m和33m,农地1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及其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分析
    范泽孟, 岳天祥
    2005, 24 (1):  121-129.  doi: 10.11821/yj2005010014
    摘要 ( )   PDF(417KB) ( )  

    在分析目前生态地理模型及其实现方法基础上,提出基于ARC/INFO与VC++综合集成的先插值再运行生命地带模型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克服了以前模型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利用中国1962~2002年735个站点逐日温度与降水量观测数据,通过对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生态多样性模型进行模拟运算后获得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时空分布序列图及生命地带多样性序列数值。对模拟运算,结果分析发现:生命地带类型变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生命地带多样性与年均生物温度、年降水量均呈现出震荡波动的变化模式。另外对中国Holdridge生命地带的多样性、连通性及斑块形状等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讨论了生命地带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曹宇, 欧阳华, 肖笃宁, 陈高
    2005, 24 (1):  130-139.  doi: 10.11821/yj2005010015
    摘要 ( )   PDF(309KB) ( )  

    基于研究区1987年LandsatTM和2001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资料,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APACK,就近1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绿洲面积与水域面积急剧缩减,绿洲荒漠化程度加剧;2)绿洲景观与荒漠景观过渡地带为各景观生态类型相互转化最为剧烈的区域;3)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程度减小,景观稳定性降低;4)景观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下水矿化度升高、水质下降,植被退化与物种多样性降低,沙尘暴危害加剧以及生态难民数量增加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西北平原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
    王兴武, 于强, 张国梁, 李运生
    2005, 24 (1):  140-150.  doi: 10.11821/yj2005010016
    摘要 ( )   PDF(360KB) ( )  

    供水量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农田硝态氮淋失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分和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85%FC,FC为田间持水量032)和低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70%F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肥量(0、100、200、和300kgNha-1)则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200kgNha-1左右时达到最高产量;高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硝态氮下渗强,运移深度大,所有施肥处理在200cm处的土壤水硝态氮浓度都要高于国家饮用地下水标准10mgNL-1;低水条件下水分下渗弱,运移深度小于高水处理,但是在200cm处,200、300kgNha-1处理的土壤溶液硝态氮浓度依然高于10mgNL-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污染农田中植物的砷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以湖南郴州邓家塘为例
    谢华, 廖晓勇, 陈同斌, 林鉴钊
    2005, 24 (1):  151-159.  doi: 10.11821/yj2005010017
    摘要 ( )   PDF(367KB) ( )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湖南郴州邓家塘砷污染区水稻田抛荒后自然恢复的植被和旱地(蔬菜)两大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植物中砷含量,分析了当地居民砷暴露途径,并进行污染区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砷污染程度对抛荒农田自然恢复植被类型有显著影响。在轻度污染条件下,植物物种数量中等但总生物量最大;在中度污染条件下,植物物种数量最多;在严重污染条件下,植物物种数量最少且总生物量最小。恶性杂草雀稗是自然恢复植被物种丰富度的直接控制因子。当地蔬菜可食部位砷浓度超标现象严重,呈现出叶菜类>葱蒜类>根茎类>果菜类的趋势。人体通过食用蔬菜摄入的砷量在春夏和秋冬季节分别为每日41μg/kg体重和每日29μg/kg体重,都超过了WHO限定的安全标准(每日21μg/kg体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