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4-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矛盾。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分省份计算了驱动力指数。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为主,而东部地区以比较经济福利驱动和食物安全驱动为主

  • 论文
    刘彦随, 冯德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量化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潜力及其差异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指出库区土地利用总体上处于弱持续发展的阶段,而且地区差异悬殊、面临的障碍因素多。因此,未来库区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关键在于遵照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正确处理生态建设、移民安置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主要的途径模式包括植树造林、坡地改梯田、优化结构和产业突破等四个方面。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信息论思想提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均衡度概念:假定将城区面积为A的城市用地分为N个职能类,各类别的面积为Ai(i=1,2,…,N),且有∑iAi=A,定义Pi=Ai/A,则可得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H=-∑iPilogPi,据此可构造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衡度公式J=H/logN(0≤J≤1,相应地有集中度I=1-J)。进而借助网格法定义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熵,建议藉此测算城市土地形态的信息维

  • 论文
    王绍武, 龚道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评述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气候变暖的一些争议。目前的结论是:(1)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4~0.8℃;(2)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得到了海洋温度、大气温度、钻孔温度、陆地雪盖、海冰及冰川资料的支持;(3)1998年是近一个半世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一年,对1961~1990年平均的距平为0.55℃。20世纪变暖的趋势为0.066℃/10a;(4)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平均气温距平0.35℃,也可能是500a或者甚至1000a来最暖的10年。所以,20世纪气候的变暖是无可怀疑的。人类活动影响很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 论文
    王绍强, 朱松丽, 周成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62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出分辨率为30km×30km的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土壤土层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迁性和空间结构性特点,实验变异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拟合变程在680km以上,土壤厚度的相关性可大于680km,土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

  • 论文
    茅志昌, 潘定安, 沈焕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门沙、口外水下三角洲以及河口潮滩四种类型。

  • 论文
    尤联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20多年来澜沧江河道断面形态、来水来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冲淤变化特征及其与来沙系数的相互关系。还根据澜沧江天然来沙量的变化趋势,梯级开发后可能发生的来沙量变化,探讨了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的可能发展趋势

  • 论文
    周长进, 关志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云南省南阿河口以下改称湄公河,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通过对澜沧江源头地区水文、地貌、冰川及河流特征的实地考察,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系统(SRS)等技术来确定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及其源头。依据以河流的长度为主,并参照集水面积、河流水量等要素,确定了澜沧江的正源为扎阿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海拔5514m的果宗木查山。果宗木查山上的冰川面积为067km2,冰川末端的地理位置是东经94°41’44”、北纬33°42’31”,其海拔高度为5224m

  • 论文
    惠泱河, 蒋晓辉, 黄强, 薛小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探讨了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然后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探讨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型,最后以典型缺水地区陕西关中为例,根据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方案下关中水资源承载力,得到提高关中水资源承载力的满意方案。

  • 论文
    李元芳, 朱立平, 李炳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西北部南红山湖2孔湖芯沉积物中的介形类动物群计有4属4种,据其分布特征划分出5个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丰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以及特征种的出现。通过分析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对150年来的南红山湖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1884年前为有缓慢水流注入的滨岸浅水期;1885~1970年间为湖水相对温暖期,在这期间湖泊环境仍有次一级的变化,其中,1885~1905年湖面迅速抬升,水深增大,水温也较高,1923~1944年为湖水温度另一个稍高期,1961~1969年湖面再次出现明显上升;1970年以来湖泊退缩、咸化。

  • 论文
    刘忠伟, 王仰麟, 陈忠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正在不断地发现和拓展其应用领域。目前其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从旅游供给方、旅游需求方和二者的综合层次三个方面定义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初步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上述三个方面尤其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景观变化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 论文
    赵英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选择了典型半干旱地区———美国中西部的沙山为研究区,利用陆地卫星TM、MSS图像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穗帽变换、指数提取等方法,提取反映环境变化的沙地、湿地、水域、草地等信息,并研究典型半干旱地区———Nebraska近20年来的环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论文
    丁琳, 刘岳, 王全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子地图设计的研究中,“用户界面设计”、“三维景观表达”、“多媒体的使用”、“动态注记”、“图形冲突”和“屏幕地图的交互功能”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在电子地图日益普及的今天,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结合《北京市电子地图集》的创作实践,详细讨论了电子图集的功能设计和界面设计,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

  • 论文
    蓝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分析还完全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如简单地认为南辣北淡,对各个食辣区的食辣程度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认为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现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个辛辣口味层次地区:即长江上中游重辛辣区,包括四川(含今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南部等地,辛辣指数在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区,东及辽东半岛、北京、山东等地,西经山西、陕北关中及以北、甘肃大部、青海到新疆,是另外一个相对辛辣区,辛辣指数在26至15之间;东南沿海淡味区,在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为忌辛辣的淡味区,辛辣指数在17至8间,其趋势是越往南辛辣指数越低。传统认为食辣仅主要是去湿驱寒,而本文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也分析了形成辛辣重区的社会因素如移民迁移等因素作用

  • 论文
    吴殿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资料,对19801999年20年间南北方经济不平衡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出结论:经济发展速度南快北慢现象是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前北高南低,目前则是南高北低,致使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南快北慢的原因是:地缘优势和超前观念所获得的政策倾斜,导致了出口能力和投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强度的差别;工业结构(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轻重工业结构)的作用也很明显,而国家投资的作用很小,且越来越不重要。扭转北慢的对策是加大北方改革开放力度,切实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北方要注意把握机遇,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 论文
    罗守贵, 曾尊固, 王伟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苏南地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三个区域亚模式:一是集约高效的综合发展亚模式;二是有效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双业齐动亚模式;三是优化组合的多维发展亚模式。在对三个亚模式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苏南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总体模式,即“高效集约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