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马润潮
    2004, 23 (5):  573-581.  doi: 10.11821/yj2004050001
    摘要 ( )   PDF(137KB) ( )  

    近半个世纪以来 ,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 ,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 ,经历了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 ,进入了 80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展 ,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 ,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 ,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 ,建立我们特有的学术身份 ,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 ,与主流对话 ,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跨国广告业看全球化和全球城市——以中国广告业为例
    柏兰芝, 陈诗宁
    2004, 23 (5):  582-592.  doi: 10.11821/yj2004050002
    摘要 ( )   PDF(161KB) ( )  

    本文从广告业的视角出发 ,分析了伴随全球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的扩张而来的区域市场和空间结构的重塑。研究的主要发现为 :(1)在跨国公司的支配下 ,中国广告业在生产组织上逐渐向专业代理演化 ,在行业规范上也逐渐向 4A的主流靠拢 ;(2 )中国广告业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大城市的集中 ,体现了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服务业市场” ;(3)由于市场规模大 ,中国广告业有可能向“前端” (产品定位和沟通策略 )发展 ;(4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 ,进入区域市场需要不同的媒体计划 ,也使得广告的全球标准化产品产出更多的地方版本。在理论争论方面 ,本文认为全球城市是都市区域全球化制度和空间的中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池不同流域类型降雨径流对河流氮磷入湖总量的影响
    刘忠翰, 贺彬, 王宜明, 周如海, 彭江燕, 余良谋
    2004, 23 (5):  593-604.  doi: 10.11821/yj2004050003
    摘要 ( )   PDF(312KB) ( )  

    通过对滇池三种不同流域类型的雨季初始期三场降雨径流的汇水河道的入湖口水质和流量监测 ,重点分析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城乡结合型河道和农业重污染区河道的营养盐携带状况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流域类型河流的氮磷营养盐入湖总量受降雨过程及特征、流域类型特征、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水营养盐浓度综合控制。城乡结合型河道 (大清河 )有最高的TP、KN (凯氏N)、NH3 N、NO3 N和NO2 N入湖总量 ,三场降雨累积量分别为11374 3、 12 7971 7、 85 36 5 4、 92 3 4和 84 1 2kg ;城市纳污河流 (乌龙河 )有最高的单位面积入湖总量负荷 ,TP、KN、NH3 N和NO2 N分别为 5 35 7、 5 86 0 5、 382 1 9和 2 4 6kg/km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蔡龙, 赵清, 丁登山
    2004, 23 (5):  605-613.  doi: 10.11821/yj2004050004
    摘要 ( )   PDF(295KB) ( )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引起的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 ,还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改进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从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风景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 ,并据此提出改进完善风景区规划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格局
    白军红, 欧阳华, 邓伟, 周才平, 王庆改
    2004, 23 (5):  614-622.  doi: 10.11821/yj2004050005
    摘要 ( )   PDF(370KB) ( )  

    本文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沼泽湿地土壤氮素在植物生长初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除铵态氮外 ,其他各形态氮素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土壤 ,呈现出由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各形态氮素和全氮都具有高度的变异特征 ,其中表层土壤碱解氮的变异最大 ,铵态氮最小 ,变异系数分别为 6 5 6 4%和 4 9 5 1% ;其他各层土壤有机氮、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统计变异较大 ,而碱解氮和铵态氮较小 ;有机氮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表层土壤全氮、有机氮和碱解氮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除碱解氮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外 ,其他形态氮素和全氮在土壤较深层次均出现累积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过程模型的河北平原冬小麦产量和蒸散量模拟
    莫兴国, 林忠辉, 李宏轩, 项月琴
    2004, 23 (5):  623-631.  doi: 10.11821/yj2004050006
    摘要 ( )   PDF(394KB) ( )  

    本文结合作物参数的遥感信息反演和气象要素的空间尺度扩展方法 ,建立以GIS背景数据库为支撑的冬小麦生长模型 ,研究河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和蒸散量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河北平原 1990年高产区主要集中在保定中南部、石家庄中部、邢台中部和邯郸东部的南北条带上 ,单产在 6 0 0 0~ 84 0 0kghm- 2 之间 ,廊坊东部、沧州大部分、衡水中部、邢台东部和西部太行山区等是低产区 ,单产低于 30 0 0kghm- 2 。总体而言 ,该地区实际产量与光温生产潜力对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冬小麦生长期 ,蒸散量主要在 30 0~ 5 0 0mm之间 ,水分利用效率低于2 0kghm- 2 mm- 1,其中小于 8kghm- 2 mm- 1的概率分布占 4 2 %左右。农业水资源不足 ,水分利用效率低 ,是该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温数据栅格化方法的实验
    廖顺宝, 李泽辉
    2004, 23 (5):  633-640.  doi: 10.11821/yj2004050007
    摘要 ( )   PDF(225KB) ( )  

    根据中国 4 0 0多个气象站 1995年的积温数据分析 ,≥ 0℃积温和≥ 10℃积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性分别为r2 =0 96 5 6和r2 =0 94 0 2。以≥ 0℃积温数据为例 ,利用聚类分析法 ,将全国分为 7个积温计算区 ,每个区分别构建模型 ,通过“回归方程计算 +空间残差”的方法对全国积温数据进行栅格化。验证结果为 :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2 =0 9889,平均相对误差 3 5 6 % ,相对误差在 5 %以内的气象站个数占验证气象站总数的 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李秉成, 孙建中
    2004, 23 (5):  641-648.  doi: 10.11821/yj2004050008
    摘要 ( )   PDF(380KB) ( )  

    通过对黄土高原上陕西洛川、富县省等黄土剖面的地质调查、采样和孢粉分析 ,在曾被人们认为孢粉贫乏的黄土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 ,作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浓度图式。结合其他地区数个剖面上孢粉组合的变化 ,阐明了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在时间上演变与空间上分布的规律 ,证明了各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变韵律十分相似 ,说明它们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但在同一时期各地植被不尽相同 ,则是局部自然环境差异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南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冯金良, 朱立平, 李玉香
    2004, 23 (5):  649-656.  doi: 10.11821/yj2004050009
    摘要 ( )   PDF(364KB) ( )  

    在西藏自治区沉错湖泊三角洲平原和湖内钻孔取芯 ,利用14 C和ESR测年方法建立了钻孔剖面的年代标尺。在岩芯描述、沉积物粒度分析和CaCO3含量分析基础上 ,对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分析。 36 7m长的岩芯大致记录了 5 5万年以来的沉积历史。全孔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0 6 6 7mm/a。 16 92 0aBP以来三角洲的沉积速率较大 ,平均为 1 2 7mm/a。由于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导致CaCO3在剖面上的无规律性变化。但是 ,沉积物粒度和沉积序列变化指示全套沉积由底部的冲积扇相向上过渡为水下扇亚相和三角洲沉积相。在大约 175 0 0aBP~ 14 0 0 0aBP时期 ,沉错存在高湖面阶段。沉积序列中记录了末次冰期最盛期 (LastGlacialMaximum )和新仙女木事件 (YoungerDryas)。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湖面涨缩变化所控制。而湖面升降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 ,尤其夏季风的强弱和冷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上游卵石推移特性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王渺林, 夏军, 刘德春
    2004, 23 (5):  657-666.  doi: 10.11821/yj2004050010
    摘要 ( )   PDF(161KB) ( )  

    长江上游的水沙特性变化 ,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的调度运行。朱沱站和寸滩站是长江上游与三峡水库的水沙主要控制站。本文分析了朱沱、寸滩站卵石推移特性的近期变化 ,发现寸滩站从 1981年起、朱沱站从 1991年起卵石推移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体现在 :1)卵石推移量系统减小 :朱沱站 1992~ 2 0 0 1年卵石年均推移量比 1975~ 1991年减少了 4 6 9% ,寸滩站 1982~ 2 0 0 1年比 196 6~ 1981减少了 4 0 6 % ;2 )推移质粒径细化 ,中数粒径细化了约11mm ;3)流量 -输沙率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朱沱站输沙率系数B减少 4 7 5 % ,寸滩站系数B减少 4 1 1% ;4 )输沙不平衡量增大 ,计算的磨损系数增大近 70 %。长江上游卵石推移特性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 :采取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是直接原因 ,水利工程拦沙和建筑材料开采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影响因素。依据上述分析 ,本文指出 ,应当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尽快开展长江上游和支流泥沙运移和淤积情况及规律调研。并建议以可开采沙量为依据 ,严格控制采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若干规律的探讨
    安介生
    2004, 23 (5):  667-676.  doi: 10.11821/yj2004050011
    摘要 ( )   PDF(342KB) ( )  

    人口迁移法则 (规律 )的探讨与总结 ,是人口地理学及移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历史悠久 ,移民运动纷繁复杂 ,为迁移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资料。作为探索性的尝试 ,作者借鉴西方学者在迁移理论研究的成功经验 (例如“拉文斯坦法则”) ,根据大量已有的移民实证研究成果 ,提出了历史时期发生于中国境内的移民运动五个方面的规律 (法则 ) ,即政治主导法则、人口密度及人口承载力决定移民法则、灾荒与移民法则、民族迁移法则、移民与文化区特征法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
    韩茂莉
    2004, 23 (5):  677-685.  doi: 10.11821/yj2004050012
    摘要 ( )   PDF(312KB) ( )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 ,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由于西辽河流域南北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两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本文指出 ,虽然辽中期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核心的上京地区与以老哈河流域为核心的辽中京地区人口数额相近 ,但辽上京地区人口接近或达到这一地区人口容量的临界值 ,环境已不能满足全部人口的生存需求 ,最终以人口迁出形式求得人口与资源的暂时平衡 ;而辽中京地区 ,由于资源环境较优 ,整体上人口与资源禀赋保持平衡 ,仅局部地区存在资源不能持续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现象 ,在此背景下人们以二次移民形式完成新一阶段生存环境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杨兴柱
    2004, 23 (5):  686-694.  doi: 10.11821/yj2004050013
    摘要 ( )   PDF(320KB) ( )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 ,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 ,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 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杨新军, 马晓龙
    2004, 23 (5):  695-704.  doi: 10.11821/yj2004050014
    摘要 ( )   PDF(222KB) ( )  

    在西安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 ,对西安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截取 1995、 1998、 2 0 0 1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 ,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对不同时期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和空间吸引力指标进行量化计算 ,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和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 ,根据对 10个主要景点 2 0 0 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 ,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概念和范围 ,根据西安地区的区位、资源和设施实际 ,提出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旅游行为
    丁健, 李林芳
    2004, 23 (5):  705-714.  doi: 10.11821/yj2004050015
    摘要 ( )   PDF(153KB) ( )  

    20 0 1年 10月到 2 0 0 2年 1月对广州市 70 2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旅行社的出境游资料对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游时间变化、出游目的、出游组织方式和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 ,探讨了广州市民民的出境旅游行为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与风险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郑袁明, 陈同斌
    2004, 23 (5):  715-715.  doi: 10.11821/yj2004050016
    摘要 ( )   PDF(87KB) ( )  

    土壤和农产品污染问题已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尽管对于了解小范围的土壤和农产品污染问题 (如一块农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污水灌溉区 )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大量的研究和报道 ,但是我国对省级单元或全国性的土壤和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危害却一直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 ,至今仍“家底”不清楚。针对上述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技术难题 ,在陈同斌研究员、郑袁明博士带领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组 ,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单元的大规模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风险研究。该研究工作从 1999年开始 ,研究对象以北京市为例 ,整个野外取样工作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