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董锁成, 王传胜, 尤飞, 薛东前
    2002, 21 (4):  399-406.  doi: 10.11821/yj2002040001
    摘要 ( )   PDF(277KB) ( )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杨勤业, 吴绍洪, 郑度
    2002, 21 (4):  407-417.  doi: 10.11821/yj2002040002
    摘要 ( )   PDF(257KB) ( )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自然地域系统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争论 ,如对于地带性学说的不同理解、自然地域划分原则、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性质、划分指标体系的选择、中国自然地域系统若干重要界线的划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关于山地的划分与归属等。指出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和考虑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反馈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公园土壤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郑袁明, 余轲, 吴泓涛, 黄泽春, 陈煌, 吴晓, 田勤政, 范克科, 陈同斌
    2002, 21 (4):  418-424.  doi: 10.11821/yj2002040003
    摘要 ( )   PDF(263KB) ( )  

    通过对北京市市区 30个典型公园的土壤取样调查 ,测定了表层土壤中铅的含量 ,并以欧盟“土壤环境质量建议标准”对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北京市区已有部分公园存在铅污染问题 ,其表土的铅含量平均值为 66 2mg/kg ,变幅为 2 5~ 2 0 7mg/kg,污染指数为0 5~4 1。用增长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 ,土壤铅含量随着公园建园时间的延长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土壤铅含量的增加较快。历史悠久且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公园土壤铅含量明显偏高 ;对于大多数开放历史较短且相对偏僻的公园而言 ,表土一般都未见明显的铅污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N淋失
    黄满湘, 章申, 张国梁
    2002, 21 (4):  425-433.  doi: 10.11821/yj2002040004
    摘要 ( )   PDF(348KB) ( )  

    分析评价了北京草甸褐土冬小麦 /夏玉米连作条件下NO3 N累积、淋失以及同氮肥水平的关系。设置 4个氮肥处理 :0、 1 2 0、 2 4 0、 360kgN/ha。在每一处理区 2 0、 40、 60、 80、1 0 0、1 4 0、 2 0 0cm埋设土壤溶液提取器 ,在试验地同期设置两个直径 0 48m、深 2m的原状土柱 ,氮肥水平为 0和 2 4 0kg/ha。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发现 :不施肥种植降低土体NO3 N储量 ,施肥种植增加 0~ 1 0 0cm土体NO3 N储量 ,但只有 360kg/ha才能维持 1 0 0~ 2 0 0cm土体NO3 N储量 ,种植和施肥改变了土壤中NO3 N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利用土壤溶液提取器取得剖面2m处土壤溶液NO3 N年均浓度和土柱底部同期排水量估算得到大田不同氮肥水平NO3 N淋失年均通量分别为 :1 8、 2 41、 5 52、 1 7 1 2kg/ha ;施肥处理表观氮淋失百分率为 :0 33 %、 1 0 3 %、3 1 9%。试验结果有益于指导合理施肥和更好地认识农业氮肥应用与地下水NO3 N污染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定河流域降雨量空间变异性研究
    李丽娟, 王娟, 李海滨
    2002, 21 (4):  434-440.  doi: 10.11821/yj2002040005
    摘要 ( )   PDF(285KB) ( )  

    运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普通KRIGING方法 ,对 1 990~ 1 997年无定河流域 67个雨量站的年降雨量进行了插值及空间场变异分析。分析发现降雨量的频率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采用对数克立格方法为计算工具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半变异函数符合一般的球状模型。从获得的参数可知 ,1 990~ 1 997年期间 ,变程各不相同 ,甚至差异很大。 1 991年最小 ,为2 0 1 7km ,1 994年最大 ,为 68 65km ,说明了该年无定河流域的降雨量空间变化在所分析的时间序列中是最缓和的 ,这与 1 994年的变异系数最小也相吻合。同时各个年份计算结果均显示有块金值 ,说明在小于变程的空间尺度上仍然存在随机效应。最后运用克立格方法对该流域的部分区域降雨量进行了空间插值成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对枯水径流的影响——以贵州省河流为例
    王在高, 梁虹, 杨明德
    2002, 21 (4):  441-448.  doi: 10.11821/yj2002040006
    摘要 ( )   PDF(326KB) ( )  

    影响流域的枯水径流及其变差系数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岩性、地貌、植被、土壤等。本文借助于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 ,对喀斯特流域地貌类型进行划分和数字化 ,并通过聚类分析把各流域按地貌类型的差异进行归类 ,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差异与枯水径流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而揭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流域枯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
    杨永春, 李吉均, 陈发虎, Jacquie Burgess, 李瑞成, 李丁, 常跟应, 李忆春
    2002, 21 (4):  449-458.  doi: 10.11821/yj2002040007
    摘要 ( )   PDF(354KB) ( )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短时期内难以打破。而不打破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人文机制 ,任何试图扭转此类地区绿洲环境恶化趋势的措施都可能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壤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干旱约束与调控研究
    周炳中, 杨浩, 赵其国, 包浩生, 周生路, 高人
    2002, 21 (4):  459-468.  doi: 10.11821/yj2002040008
    摘要 ( )   PDF(353KB) ( )  

    本文选择红壤丘陵区江西余江县作为研究样点 ,运用Zi指数等定量方法衡量区域干旱问题 ,辨识区域存在的干旱及其类别等级 ;运用“制约强度指数”衡量干旱对土地农业利用的约束程度。研究表明 ,红壤丘陵区一定频度的干旱 ,制约着土地利用的过程、形式与效果及其时空变异性 ,其制约强度与土地利用的方式及其结构、作物种类等密切相关。旱地的盲目扩展等不适当人为活动 ,在水利效用受局限之后对干旱成灾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科学的调控不仅需要完善水利工程网络建设 ,对水源利用采取蓄、引、节、保措施 ,也需要改进土地利用模式与技术 ,重视修订总体规划并进行土地利用的结构性调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
    张忍顺, 陆丽云, 王艳红
    2002, 21 (4):  469-478.  doi: 10.11821/yj2002040009
    摘要 ( )   PDF(415KB) ( )  

    江苏省侵蚀海岸的总长度为 30 1 7km ,分为 4段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港海岸、吕四海岸以及海州湾的沙质海岸。各段海岸侵蚀原因不同。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是因黄河改道失去泥沙来源 ;吕四与港海岸则因辐射沙洲调整过程中滨岸水道的向岸移动造成的 ;而北部沙岸则是因人类活动 (上游建设水库及开挖海滩沙 )的干扰。江苏海岸是一个沉积物准封闭系统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将加剧这一侵蚀过程 ,预计未来侵蚀海岸的长度将增加 ,辐射沙洲区的外围沙洲将因侵蚀而向中心区退缩。一些目前是隐型侵蚀的岸段将向显性侵蚀的阶段发展。由于连云港到长江口北支的岸段是软性海岸 ,缺乏硬质节点 ,在没有建造大型人工设施的前提下 ,估计江苏海岸动态及制定开发规划时必须考虑平直化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善东南部自然环境演变与地面流沙路径的分析
    王心源, 王飞跃, 杜方明, 周秉根, 常月明, 胡玮
    2002, 21 (4):  479-486.  doi: 10.11821/yj2002040010
    摘要 ( )   PDF(426KB) ( )  

    阿拉善东南部包括腾格里和吉兰泰两区。腾格里和吉兰泰两区在晚更新世均是一个湖域广阔的淡水大湖。之后 ,吉兰泰大湖和腾格里大湖在封闭状态下 ,一方面因气候转为干旱、蒸发致使湖域减小直至完全干涸 ,露出的湖底在风的吹蚀作用下形成沙漠 ;另一方面在“狭管效应”作用下 ,由吉兰泰西部来自雅玛雷克沙漠和在腾格里西部来自巴丹吉林沙漠的风吹沙沿着地形上狭窄通道的侵进是加剧这两个湖盆沙漠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此 ,基于遥感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区西缘挡沙固沙 ,建立生态保护带 ,区内分块治理、有效控制流沙的侵进和扩张以及通过改善下垫面性质来控制沙尘的发生与强度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研究区风沙的治理 ,对于缓解京津沙尘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土壤微结构形成机理探讨
    庞奖励, 黄春长, 陈宝群
    2002, 21 (4):  487-494.  doi: 10.11821/yj2002040011
    摘要 ( )   PDF(291KB) ( )  

    通过对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剖面土壤微结构的研究和与相邻地区的对比 ,探讨了风化成土过程的特征 ,揭示出全新世土壤S0 是由上下两个土壤层组成的复合土壤 ,显示两个较完整的成土过程。早期成土阶段形成了具棕壤特征的古土壤S0 2 ,晚期成土阶段形成了淋溶褐土型古土壤S0 1 。土壤S0 以上的部分是风尘堆积增强时期形成的风积黄土层 ,但被人类耕作活动所扰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帕隆藏布河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蒋忠信
    2002, 21 (4):  495-503.  doi: 10.11821/yj2002040012
    摘要 ( )   PDF(433KB) ( )  
    西藏帕隆藏布河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因谷坡坡向的水热条件差异而导致坡向差异 ,因地貌发育和形态的沿程分异显现沿程差异 ,因其促发条件的差异又显现灾种差异。采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和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 ,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差异性分布规律 :全河段可分为上游峡谷泥石流密集段 ,中游宽谷泥石流及崩塌滑坡较密集段 ,和下游、拉月曲峡谷崩塌滑坡、泥石流极密集段 ;北岸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比南岸数量多、规模大 ;崩塌滑坡有向下游增大增多之趋势。进而对道路平面选线原则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
    郭腾云, 陆大道, 甘国辉
    2002, 21 (4):  504-510.  doi: 10.11821/yj2002040013
    摘要 ( )   PDF(126KB) ( )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模拟计算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 1 999年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达到 2 1 39%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由9 1 %提高到 1 0 2 4 % ,提高了 1 1 4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对外开放较晚 ,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 ,从 90年代初期开始的沿江、沿边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为 4 2 4 % ,仅为前者的 2 0 %左右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也仅由 8 96 %提高到 9 2 7% ,仅提高 0 31个百分点 ,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李文君, 杨明川, 史培军
    2002, 21 (4):  511-518.  doi: 10.11821/yj2002040014
    摘要 ( )   PDF(152KB) ( )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 ,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 ,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位进入理论与企业集团的国际化扩张——以海尔集团为例
    薛汉喜
    2002, 21 (4):  519-527.  doi: 10.11821/yj2002040015
    摘要 ( )   PDF(146KB) ( )  

    中国企业集团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大型企业组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研究其国际化扩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详细介绍Hayter的国际企业区位进入理论的基础上 ,以海尔集团为例 ,分析了企业集团的国际化扩张过程 ;其次 ,分析了海尔集团所具有的进入优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进入壁垒。海尔集团所具有的进入优势有管理与文化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产品质量优势、营销优势 ,但还面临着心理距离、企业规模小以及东道国政策的限制等空间壁垒。最后 ,提出了有关企业集团国际化扩张的一些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集聚研究的创新之作——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刘卫东
    2002, 21 (4):  528-533.  doi: 10.11821/yj2002040016
    摘要 ( )   PDF(456KB) ( )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和集聚一向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也是经济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由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二战之前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经济空间区位和集聚的研究除少数学者外 ,主要集中在单厂的区位分析 ,区位论的出现正是这类研究的代表和典范。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相伴随的跨国公司的扩张 ,使经济地理学者和部分经济学者的学术兴趣转向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集聚和大公司的空间组织等方面 ,其主流是区域分析、企业地理和海外投资研究。2 0世纪 60年代末战后繁荣期结束 ,特别是 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造成了西方国家经济普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